中国民族报 莲台山上的新“村民” ——吉首大学对口帮扶吉首市矮寨镇联团村纪实

添加时间:2017年12月29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浏览:[]


吉首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团队在联团村开办“云上学校”,帮助村里的孩子补习功课,学习知识。

联团村的村民们向吉首大学驻村工作队赠送锦旗。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有一座山,叫莲台山,山上有一个村,叫联团村。

  联团村距离吉首市区有40余公里、离矮寨镇镇政府所在地10余公里,虽然紧邻风景秀丽的苗乡集镇——矮寨,但她却鲜为人知。

  联团村是一个苗族村寨,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湘西州的贫困发生率是29%,矮寨镇的贫困发生率为43%,而联团村的贫困发生率竟高达87%

  2015年,吉首大学结对帮扶该村,从此,这个苗寨就增加了很多“村民”——吉首大学的师生们,闭塞而古老的苗寨开始加快变化。

修通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通村公路

   2015年初,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游俊、校长白晋湘带着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校选派的驻村工作队员第一次到联团村,很少看到这种“阵势”的村民们,都站在自家的门口张望。

  一位80多岁的苗族老人坐在古老的木屋前,吉首大学驻村工作队队长朱福军走上前去和老人打招呼,老人并没搭理,嘴里却喃喃自语:“什么时候把路修通就好了。”老人的神情与自语,深深地印在朱福军和队员们的心里。

  修路,是联团人世世代代的梦想。没有连接外界的路,就没有通往致富的路。多年来,村民们到山下的集市赶集,需要肩挑背驮,走上10多公里的山间小路。10多年前,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村民们下决心修路。但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仅仅修通了一段长为5公里的通村公路。石光生是村里的老支书,从他接任支书时就带领村民们修路,“这条路修了11年,虽然修通了毛坯路,但是,遇到大雨,路又没了。”

  吉首大学进驻该村后,学校选派3名年富力强的干部常驻联团村,村民们又燃起了修路的希望。学校给工作队下达了死命令:无论困难多大,一定要把路修好!三年来,吉首大学先后筹集和协调各类扶贫资金2000余万元,在原来毛坯路的基础上拓宽、护坡保坎、硬化。2016年底,联通外界的5.8公里水泥路全面贯通。

建起吉首市“最高”的村民活动中心

  莲台山,是吉首市海拔最高的山,有吉首“屋脊”之称。联团村的村支两委一直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没有村民活动中心。老支书石光生只好把自家的房子腾出一部分,作为村支两委办公开会的场所,多年来就这样凑合着。

  没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地,就难以凝聚村民的心。学校下决心帮助村里把村民活动中心建起来,并把这个任务交给驻村工作队的三位年轻人。虽然建筑规模不大,但征地、规划、报建、筹资等却是一系列繁琐的工作。在学校及各方面的支持下,2017年上半年,村民活动中心顺利开工了,10月底,坐落在村寨最高处、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的联团村村民活动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村民活动中心建设过程中,村民们就像自家建房一样高兴,经常到工地边走一走,看一看。

发展起养殖、种植等特色产业

  走进联团村,吉首大学在那里竖起的“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大幅宣传标语格外醒目。

  吉首大学帮扶联团村后,对全村80余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全覆盖帮扶,每户都确定了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和帮扶目标,学校对帮扶情况全程跟踪,对帮扶成效进行严格考核。三年来,吉首大学不仅根据联团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帮助村里制定了脱贫和产业发展规划,更把规划变成现实,发展起了养殖、种植等特色产业。

  现在,走进联团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景:牛羊遍野、果树满园、鸡鸭成群……联团村出产的生态农副产品在城市里成为了抢手货,成为苗寨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村民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用上了清洁能源,下山进城有了公交车,用上了自来水;村里建起了光伏发电站,安装了漂亮的路灯,摆放了造型别致的垃圾桶,架设了移动基站,告别不通网络的历史……

  回想三年的驻村工作,吉首大学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感触良多。“还记得刚进驻时,我们上门了解情况、宣传政策,村民们有的闭门谢客,有的找借口推脱,工作开展非常艰难。”队长朱福军说。

  三年里,驻村工作队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心里装的是老百姓的事,手上做的是老百姓的活。吉首大学的干部老师一拨又一拨地上山,带去了物资、带去了对策、带去了市场、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的联团村,村民们对吉首大学驻村工作队及结对帮扶的干部老师有一个特殊称谓:亲戚!只要吉首大学的干部老师走进村里,村民们基本都能认得出,并相互转告:谁家谁家的“亲戚”来了。如今,联团村的每家每户在吉首大学都有“亲戚”。

办起“云上学校”

  自从联团村与吉首大学“结亲”以后,村子开始热闹起来,特别是每年暑期,是联团村最热闹的时节。连续三年,吉首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团队在村里开办“云上学校”,帮助村里的孩子补习功课,学习知识。歌声、读书声、欢笑声弥漫在山寨,孩子们上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以前,联团村的很多孩子读完初中就辍学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据村里长者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村里仅仅出了一个高中生。在吉首大学对口帮扶的教育引导和“三下乡”大学生的影响下,村里开始重视教育,仅2017年,就有2名高中生考上了大学。

  石光富,就是村里之前唯一的那个高中毕业生,这个中年苗族汉子,平素沉默寡言。这几年,他家张贴的春联里,都把吉首大学和吉首大学驻村工作队员的名字嵌入其中。他的女儿考上大学后,他写了一首感恩的七言绝句:“武陵僻舍楚山寒,今朝百姓笑绽颜,日月共辉分何意,一卷红钩在民间。”在今年9月初的一次座谈会上,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发言时几度哽咽。在吉首大学的帮扶下,石光富一家发展起养殖业,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今年女儿又考上了大学。结对帮扶他家的校友会办公室承诺,承担他女儿大学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帮扶工作得到村民认可

   2017年暑期,湖南省实施驻村帮扶第三方评估,评估组悄悄地来到联团村。在村里水井旁,遇到三位正在洗衣的老太太,攀谈过程中,一位老太太说,吉首大学驻村干部对自己非常好、非常关心,比自己的儿女对自己还好。几个老太太你一句我一句,感动地直抹眼泪。评估组又来到一个三十多岁的村民家中,这位村民感激地说,工作队对他们家帮助很大,说着说着眼睛湿润了。评估组从村民们的眼泪中,读懂了他们对吉首大学的感情,读懂了吉首大学的帮扶成效。原本计划三天的调研,只做了半天就结束了。

11月中旬的一天,驻村工作队员在老支书石光生家里研究下一阶段工作,新老支书坐在朱福军两旁,研究工作会变成了答谢会。老支书石光生历数工作队的好,说着说着,67岁的苗族老人紧紧抓住朱福军的手哭了起来,一旁的新任支书石兴旺受到感染,也低头直抹眼泪。

  矮寨镇镇长田军文是联团村这几年发展变化的见证者。“联团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基础薄弱,过去虽然也做了不少帮扶工作,但成效不太明显。吉首大学对口帮扶后,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修通了公路,联通了网络,编制了规划,发展了特色产业。由于吉首大学倾情的帮扶,联团村开始走上了致富道路,实现了整体脱贫。”田军文说。

1121日,在湖南省派驻村帮扶工作三年总验收考核中,考核组如此评价:吉首大学的驻村帮扶工作体现在“高”“实”“清”“真”四个方面,即学校政治站位高、谋划起点高、工作要求高;工作业绩实、自评报告实、干部作风实;村情户情清、规划思路清、工作措施清;干群感情真、上下评价真、帮扶效果真。

  从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到鱼水情深,吉首大学对口帮扶联团村的事迹印证了一个道理:精准扶贫,除了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准施策、精准用力外,还要投入深厚的情感!

  联团村,仅仅是吉首大学服务精准扶贫战略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吉首大学一直坚持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在武陵山区的村村寨寨里,到处活跃着吉首大学师生的身影,他们把根深深地扎在武陵山区的大地上、泥土中。

(作者:戴林富)


上一条:湖南日报 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落户吉首大学 下一条:湖南日报 求真尚实强能力,至善致美立品格——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践行立人教育纪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