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三全育人”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会议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并结合吉首大学实际,特制定吉首大学“三全育人”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按照“大思政、大统筹、大格局”的工作思路,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深化“立人教育”,健全“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落实“三全育人”的工作任务,强化“三全育人”的考评要求,聚焦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效,着力推进学校“三全育人”取得新成效。
二、工作原则
1、坚持正确办学方向,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强化科学理论武装,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2、坚持问题导向,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要求师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勇于开拓。坚持学术自由和教学规范相统一,既鼓励学术探索,更强调教学规范,培育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3、坚持育人导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知识体系的搭建,注重价值观的塑造,注重情感心理的培育,优化教育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
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学院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三、组织领导
为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成立吉首大学“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副组长:分管宣传思想工作的校领导、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
成 员: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学院院长及党委书记
工作职责:
1、把“三全育人”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及学校党政年度工作要点。
2、研究解决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单位、各学院按照职责分工履行“三全育人”职责。
3、审定“三全育人”考核方案,组织“三全育人”工作考核。
4、将“三全育人”考核结果运用到被考核单位、被考核人员评优评先、职务职称晋升以及绩效分配之中。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党委宣传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党委宣传部、教务处负责“三全育人”工作的检查、监督和落实。
四、主要举措
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
(1)切实落实“三全育人”领导责任。按照上级及学校有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各级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把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改革发展要聚焦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各学院要聚焦科研育人、课程育人,积极探索育人育才和院(系)党建工作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健全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在育人重大事项的政治把关作用;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2)切实落实“三全育人”工作责任。“三全育人”关键在于责任明确和落实,全面落实学校党政领导、各学院院长和党委书记为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全校各单位各学院要按照“三全育人”的要求,研究细化“三全育人”的责任范围和主体责任,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履职的工作格局。“三全育人”在纵向上做到全贯穿,在横向上做到全拓展,在点面上做到全覆盖,把“三全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工。
(3)切实落实“三全育人”考评要求。健全和完善“三全育人”考核办法。党办(校办)、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纪检(监察)等部门加强协调和沟通,把“三全育人”纳入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范围,纳入各二级党组织负责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述职范围,纳入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绩效分配,纳入个人职务职称晋升和评优评先等范围。
2、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为根本,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形成运转有序、责任明确、效果明显的一体化育人机制和模式。
(1)融入课堂教学,强化主渠道建设机制。着力加强广大教师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教育,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落到实处,其他课程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适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同向同行,打造一批思政教育“立人金课”。
(2)融入社会实践,构建实践育人机制。紧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开展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公益实践、情感实践等活动,特别要继续组织好“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暑期社会实践、乡村振兴湖南省“乡风文明建设”千村万户大调查等活动,引导师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融入校园文化,注重文化育人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继续着力建设好“问道”、“立人读书沙龙”、“榜样的力量”等现有文化品牌,做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元旦晚会等常态特色活动,打造各学院“一院一品牌”特色文化活动,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等,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郁文化氛围。
(4)融入网络思政,拓展传播阵地机制。加强思政网站建设,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建设工程,建成一批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思政教育主题网站。推动师生网络互动平台建设,提升网络思政能力,广大教职工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要熟悉网络,会用网络,善于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网络建设成为交心谈心、释疑解惑的“心灵家园”。
(5)融入学校管理,强化管理育人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管理,首先,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的践行者;第二,要着力提升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从管理工作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管理实效;第三,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以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服务感染和引导师生。在此基础上,开展摒弃不良陋习、弘扬文明礼仪、建设文明校园、活跃校园文化、推进志愿服务等系列主题活动。
(6)融入队伍建设,完善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长期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和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干部培训计划,纳入辅导员能力培训计划,纳入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计划与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学习培训,久久为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3、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湖南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精神,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十大育人体系”。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进“课程主导,网络补充,实践体验,沙龙拓展,成果分享”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需不对称、一言堂等突出问题,切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聚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遴选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着力加强科研育人。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建立和完善科研育人评价标准,实施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各学院及广大教师要创造条件积极吸纳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科研活动中既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又引导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3)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构建“党委统筹部署、行政扎实推动、全员广泛参与、学院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切实推进教育部提出的 “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百万师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等项目。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以及精准扶贫调研,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强化家国情怀。
(4)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深入实施“文化铸魂”工程,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等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及环境建设,积极推动“一院一品牌”,打造学院自身文化品牌,以文促教,以文化人。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优化校风学风,弘扬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建好网络育人平台,建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建好团委“吉首大学先锋”、学工部“梧桐树在线”等微信公众号,各学院要在本院网站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积极参与“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体系,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按照上级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积极申报教育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7)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完善依法治校、管理育人的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挂牌上岗,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师生满意的育人环境。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不断强化服务育人理念,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充分发挥关工委“五老”队伍以及后勤保障、图书资料、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各类服务岗位的育人功能,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加强监督考核,选树服务育人先进典型,培育一批“服务育人示范岗”。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10)积极优化党建育人。坚持党建与教育引领相结合,强化学校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育人职责。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遴选培育一批党建工作标杆,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4、打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立人”品牌
坚持“立德树人”,以学校“立人教育”育人理念为抓手,把“立人教育”推向深入,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形成不同层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人”品牌。
(1)校级层面。党委宣传部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统筹牵头部门,在原有“立人教育”品牌的基础上,继续做强做优。同时,结合新形势的新要求,打造一批新的教育品牌。指导各学院、各部门的品牌培育和建设。
(2)学院层面。按照“一院一品”的要求,各学院要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得新形势、新任务,紧密结合区域特点、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等自身实际,凝练和培育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品牌。
(3)特色层面。教育对象上,除了做好所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突出学生构成特色,继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管理,力争探索出新方法、取得新成效、积累新经验;教育内容上,把本土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化要求和本土化特色;教育方式上,继续加强“课程主导、环境熏陶、实践历练、自我所造”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的有机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
5、切实加强专职人员队伍建设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上级1:350的配比要求,配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对标检查,逐步落实到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
(2)加强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队伍建设。首先,按照要求在2019年配齐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队伍;第二,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加强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升;第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确保符合条件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能够顺利晋升职级职称,确保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