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 吉首大学:立人教育内化于心 五全育人外化于行

添加时间:2018年10月13日     文章来源:     浏览:[]


60载风雨兼程,60载沧桑巨变;60年自强不息,60年春华秋实。吉首大学以和谐的团队承载民族教育的厚望,以生命的激扬奏响立德树人的乐章,用奋进的足迹踏就光辉灿烂的前程。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学校长期以面向地方、面向基层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务实作风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使命,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探索出了“立人教育”的理念。其内涵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五育”并举,实现受教育对象的“两个提升”,即品德和品位的提升、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进而达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和谐统一。

  吉首大学确立了“立德、立志、立业,树人、达人、惠人”的“立人教育”培养目标,构建了“课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历练、自我塑造”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全新、全面、全程、全员、全心” 五全育人的协同培养机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

 以“课程引导”为突破口,搭建“立人教育”的主阵地

  课程是教育的主线、主阵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因而课程引导必然是“立人教育”的前提。为了牢牢抓住这个前提,吉首大学遵循“以科学为经,以人文作纬,经天纬地而立人”的原则,构建了以专业课程为中心,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为两翼的课程体系,强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精简专业核心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升专业课程品质,目前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立人”素质教育通识选修课程有200余门;通识课程分为人文精神类、科学素养类、创新能力类、艺术情趣类和本土特色类五大模块,课程形态实现小型化、多品种,辅以严格的评审和阶段更新制度;创新创业类课程以“品牌活动”立项等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开展,如2014年,批准了“创意夏天暑假专业技能集训”等30余个品牌活动项目。

  在课程教学上,教师充分发挥了课程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博学儒雅之师、德艺双馨之师、桃李天下之师。既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又强调知识背后蕴含的价值取向、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的挖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与此同时,学校还非常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如学校通过“教学技能竞赛”“微课比赛”以及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要求引导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充分激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校不仅将立人教育课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而且编制了《吉首大学“立人”教育手册》,让“立人教育”之风吹遍整个校园,渗透到所有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事科研、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的教职员工都明确了自己的“立人”教育任务,积极参与到“立人”教育中来,学生们更是通过课程引导深刻认识到了“立人”教育的意义,与之产生共鸣。

以“环境熏陶”为孵化器,营造“立人教育”的好氛围

  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影响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立人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良好的环境氛围是“立人”的重要外部条件。吉首大学以“环境熏陶”为孵化器,通过打造“生态校园”“文化校园”和“创新校园”,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熏陶。

  建设“生态校园”,用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心境与情趣。吉首大学依山傍水,校园里山水相映波光滟潋,绿树翠竹绿意盎然,亭台楼阁错落分布,校园里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朵花都会唱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学生置身其中,能够心境舒畅,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形成亲近自然、包容万物的心境。

  建设“文化校园”,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提高修养。目前,学校形成了以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沈从文纪念馆、生态民族学博物馆、生物标本馆、校史馆、沈从文文化广场等为主体的文化群落,打造了“问道”“立人读书沙龙”“中国梦之声”“风雨湖大讲堂”“与信仰对话”“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建设“创新校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学校不遗余力地打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开展“创新创业走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著名的科学家、知名教授、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人士开展专题讲座,并聘请成功创业的校友担任大学生创业园的顾问,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在学校环境氛围的熏陶之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稳步提高。近5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别一等奖33项,二等奖99项,三等奖86项;省级一等奖186项,二等奖260项,三等奖448项。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创业典型,如2014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段子明成功融资3000万元,成立了注册资金1亿元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学校在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作”督查中被评为“优秀示范校”,2017年被湖南省发展和改革机构评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以“实践历练”为动力阀,塑造“立人教育”的高品质

  在立人教育的探索中,吉首大学创立了“全新育人理念、全面育人目标、全程育人模式、全员育人格局、全心育人精神”五全育人协同培养机制,换言之就是“时时、处处、人人”皆能育人。而学校努力搭建实践历练平台,就是贯彻这一理念的具体行动。学校围绕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了一系列实践载体。

  搭建专业实践载体。学校通过创新专业实践形式,开放各类实验室、学科研究基地,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商学院通过实施“仿真模拟实习集训计划”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搭建情感教育实践载体。学校通过开展孝道(到养老院当社工)、仁爱(关爱留守儿童)、天人合一(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等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目前上述活动已成为学生情感教育实践的常规载体。

  搭建科技服务载体。学校每年开展“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等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组织万余名师生深入武陵山片区开展主题为“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涉及政策宣讲、教育帮扶、医疗服务、科技支农、文艺汇演、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等。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载体。学校组织开展创业竞赛、课外科技作品创新竞赛、营销实战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广告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第四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吉首大学喜获3金7银10铜, 获得主赛道优秀组织奖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优秀组织奖。

  通过实践历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学校涌现了一批积极践行“以人名校、以业报国”校训,将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奉献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树立了吉首大学学生的良好群体形象。学校连续多年荣获湖南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先进单位,7人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以“自我塑造”为落脚点,提升“立人教育”的新成效

  自我塑造是“立人教育”的根本。在长期“立人教育”的育人模式构建中,吉首大学注意到了偏重智育的“知识论”教育与注重价值观生成的“体验教育”的区别,特别增加了自我塑造这个关键环节。学校积极创造各种形式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探索机会与途径,为学生的自我塑造提供平台。

  学校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营造建康向上的氛围,打造携手共进的平台,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吸纳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宿舍管理、军训自训、教学督查等管理工作,培养自我管理的骨干。学校以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为途径,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探索。学校以“读名著、赏佳片”双百工程、学生学科竞赛等活动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自我塑造”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农村基层党建调研,将论文写在武陵山区广袤的田野上;商学院实施了“职业经理人潜在素质综合养成计划”,从观念养成、能力养成、行为养成和作风养成四方面设计了自我塑造的途径;体育科学学院实施了“体育文化人养成计划”,以期达到“德术相长、文理兼修”的培养目标。

  伴随着“自我塑造”平台的搭建,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在各种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考核、专业技能考核、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生中近75%在武陵山片区就业,40%多的毕业生利用武陵山片区的资源优势进行创新创业,直接推动了武陵山片区的产业升级和行业发展,为武陵山片区的社会发展与扶贫攻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上承国家“立国”之所需,下担学生“立人”之所急,国家“立国”,学校“立人”,“人立”则“国立”,“国立”则“人立”,相辅相成。回顾历史,思本源,知兴替;放眼未来,求创新,谋发展。60年,之于吉大,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文化传承中实现新的超越、赋予立人教育新的内涵,吉首大学承载着新的期盼!

  (李洪雄)

  原文网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10/12/content_506832.htm?div=-1

上一条:中国教育报 吉首大学:凝聚青春力量 放飞学生梦想 下一条:光明日报 吉首大学:让阳光照进每个学子的心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