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提高执政能力 始终为民掌好权执好政

添加时间:2012年05月03日     文章来源: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浏览:[]


  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55年执政实践中始终面临、不断探索并努力回答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的执政能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因素。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重大主题,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个“第一次”意义非同一般,从中不难体会出中国共产党决心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动向。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诞生记

   2004年9月19日15时11分。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表决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份《决定》,系统阐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行动指南,是历经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自信、坚强的重要标志。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体目标: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主要任务: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三关键四因素五亮点 解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执政党最关键要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

一,如何科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二,如何科学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的问题
三,如何科学认识和对待党的自身建设的问题

  四大因素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重任的要求:
   国内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仍面临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三农”任务繁重,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尚未完善等诸多制约。

  ——维护国家发展和生存安全的需要:

  国际形势: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将长期面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科技的突飞猛进,世界多极化的曲折前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党的自身状况及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党内形势:完成了从夺取政权到长期执政的转变,从实行计划经济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党领导水平、执政能力,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应随之提高。党的建设中的腐败问题、官僚主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些大党老党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借鉴:

  党外形势:苏共垮台的教训、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兴衰警示我们,一个政党要保持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健全党内民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党只有不断增强执政能力,在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始终获得人民的拥护。

  《决定》出台 五大亮点引人注目

  初步构建了一个有关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框架,使执政理论建设向着系统化方向前进。这是我党首次从理论上对执政能力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也是少有的。

  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等的一系列执政思想。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新的部署。《决定》提出采取“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办法,理顺党与国家政权及其他各类组织的关系,解决权力过分集中于党的问题;《决定》提出加强全委会的决策作用,理顺了党内权力结构,解决权力过分集中于少数人的问题。

  在党内民主方面有新的举措。提出了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加党内透明度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来推进党内民主。

  提炼和运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新用语。《决定》首次提出要加强全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也就是“五种执政能力”;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在全党文件中首次提出“文化生产力”的概念。

  “三”“四”“五”“八” 纵论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三个着力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执政党应以认识、遵循和把握客观规律的理念和行为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决策科学化。

 ——民主执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执政:一要自己守法,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二要规范公共权力,严格规范和约束各级国家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的行为;三要保证法律的有效性。

  三个意识

“常修为政之德”增强“以德拒腐”意识
“常怀律己之心”增强“以督防腐”意识
“常思贪欲之害”增强“以法治腐”意识

  四“谈”

一定要“实谈”不能“虚谈”。
要“开着门”来谈。
党和国家“高层部门”要带头“谈”。
要“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来谈。

  “五种能力”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八大“真言”

  党内民主:用制度和程序来保障
“通过严格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证在决策重大问题时集体讨论或表决时‘一把手’末位发言,并形成会议纪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从而对“一把手”加强监督制约。”

  思想建设:“干部如何学习”是关键
“干部培训不是‘升官教育’,应该更正规化、更科学化,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创新干部培训方法、建立并落实考核激励机制。”

  基层组织建设:按产业建支部探索新路
“改变单一属地管理的组织设置模式,把党支部建到产业链上,可以更多地提供特色化和个性化服务,使党员和支部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创新中提高执政能力
上海创新工作机制,明确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的职责和功能,形成“一个党委、三个党组”的工作机制,并成立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决策咨询委员会。

   基层组织建设:按产业建支部探索新路
“改变单一属地管理的组织设置模式,把党支部建到产业链上,可以更多地提供特色化和个性化服务,使党员和支部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创新中提高执政能力
上海创新工作机制,明确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的职责和功能,形成“一个党委、三个党组”的工作机制,并成立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决策咨询委员会。
  “开放”带动能力建设
树立“开放”的组织理念,跳出呈闭合状态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建立与党的中心工作更加融合、党内民主更加充分、工作视野更加开阔、方式方法更加科学、与外部信息交换更加紧密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构建“开放”的制度体系,把干部选拔的“初始提名权”交给群众。
   执政为民炼能力
每年为城乡群众办20件实事,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坚持多年的传统,每年中期向群众报告,接受群众监督已成为一项制度。在为民谋利中不断锻炼执政能力,把完成工作,与实现和发展群众的利益相结合,把群众是否拥护、赞成和满意作为衡量是非功过的最高标准,是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

上一条: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 下一条:温家宝: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