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教育报》2006-4-14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最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是新时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石,对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要来说,体现为“五个有利于”: 有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在于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依赖于德育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依赖于大学生的“认同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把“大道理”贯穿在青年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中,从热爱祖国到遵纪守法,从服务人民到团结互助,从诚实守信到艰苦奋斗,从崇尚科学到辛勤劳动,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有教育的亲和力,适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了“高立意”与“近距离”的良好结合。这好比一颗种子,落在了肥沃而湿润的土地上,自然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有利于加强高校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简而言之是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浓厚情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是一脉相承的。《礼记》中就有“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记载;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说“位卑未敢忘国忧”;文天祥被俘后,不惧威胁,不受利诱,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吸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摆在首位,价值导向非常明确,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时还要与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的先进事迹,与校史校情结合起来。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向主流价值观靠拢
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嬗变时期,价值冲突往往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矛盾冲突的核心。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瞬息万变、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相互渗透的特定时代,对荣与耻、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与选择能力弱化。“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较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一目了然,泾渭分明,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例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勤劳是形成最早、普及最广、流传最久的美德之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品质和要求。从历史神话中的“女娲补天”,到儒家文化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等,无不把勤劳视为立家之本,兴国之宝。所以,倡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观念,发扬和培育勤劳勇敢的精神,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良好人格
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环境、社交圈的改变,使得不少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中遇到诸多的问题,有的往往因一些小事出现隔阂,产生摩擦。有的只顾自己,我行我素,有的不讲诚信,损人利己。“八荣八耻”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不讲诚信”提出了鲜明的是非界限,告诉了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底线,契合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必将成为广大年轻人成长道路上的座右铭。以“团结互助”为例,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直接源泉,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当今社会既有激烈的竞争,又具有很强的协作性,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培养与人相处的爱心和宽容,加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大学生构建积极豁达、大度友善的良好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加强师德建设,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础,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底线与新的要求。在教师中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好比给教师提供了一个随时衡量自己言行的镜子,即以人民是否满意为标准。我们常说,大学最宝贵的是大楼、大师、大爱,大楼容易,大师难,而大爱最难。对教师而言,除以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对学生有大爱。
“赢得青年,就赢得了未来”,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当代青少年,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作者单位:湖南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