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学习资料
(十五)
中共吉首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
目录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湖南 为加快富民强省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七大指标看社会和谐度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
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到二○二○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加快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尽快使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员流动政策,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加强医学研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严肃处罚违法行为。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四、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一)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自治功能,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二)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三)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完善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司法考试等制度。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健全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制度,发挥律师、公证、和解、调解、仲裁的积极作用。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健全巡回审判,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方便群众诉讼。规范诉讼、律师、仲裁收费。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维护司法廉洁,严肃追究徇私枉法、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
(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分成办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转移支付规范化、法制化。保障各级政权建设需要。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健全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地区津贴补贴标准,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确定管理者与职工收入合理比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调整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完善并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保障所有者权益。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征管和调节。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保证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强化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征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积极推进省级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基础部分全国统筹。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五、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三)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
(四)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六、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推进政事分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
(三)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发展和规范律师、公证、会计、资产评估等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
(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 , 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五)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势头。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积极推行社区矫正。加强对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的关心教育,强化吸毒人员感化和管理,改进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完善政法保障机制,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基础建设,改革和加强社区警务工作,打造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平台。坚持执法为民,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政法队伍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七)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有效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努力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安全统一和领土完整。加强武装警察部队全面建设。增强国防意识,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七、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一)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加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团结港澳各界人士,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推进两岸直接“三通”,尽最大努力为两岸同胞谋和平、谋发展、谋福祉,使两岸同胞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共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做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工作,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
(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八、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一)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增强政治敏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优秀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把领导社会建设的绩效列为考核内容,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激励干部真抓实干,加强检查监督工作,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
(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企业、城市社区、机关和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和提高社会管理、依法办事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加大对城乡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的投入。紧紧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和落实定期轮训、考评激励、待遇保障等制度措施。严格要求、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做好关心照顾老劳模、老党员和帮扶困难党员工作。完善公务员录用制度,注意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鼓励年轻干部和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三)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
(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做道德表率,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以正确行使权力为重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形成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的有效机制,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以保证廉洁从政为目标,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把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严格要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率先垂范,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严厉惩治腐败。坚持纠建并举、综合治理,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巩固和发展全党动手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局面,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湖南 为加快富民强省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6年11月8日)
张春贤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在我省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湖南,抢抓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富民强省而努力奋斗。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当代中国,科学发展是时代潮流。我们面临有利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历史和时代赋予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庄严使命是:走在时代前列,坚持与时俱进,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努力开创富民强省新的伟大业绩。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省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书写了新世纪湖南发展的精彩开篇。
奋力拼搏,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11亿元,年均增长10.3%;财政总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达到747亿元,年均增长18.4%。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交通、能源、水利、城建、通信等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以长株潭为核心的“一点一线”地区发展加速,湘西地区开发进展顺利。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救灾救济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宣传舆论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实施科教兴湘、人才强省战略成效明显。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提高。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一批知名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公有制经济竞争力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税全面取消。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投资、流通体制等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的步伐。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开放型经济有新发展,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依法治省,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作用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和依法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各级政协认真履行职能,维护核心、服务中心、凝聚人心的作用日益明显。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得到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的成绩。重大事项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城乡社区建设改善,基层民主扩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成绩突出。依法治省进程加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固本强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深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工作有新加强。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各级党委总揽全局、领导发展的能力有新提高。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有新进展。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大力改进干部作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新成效。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极不平凡。五年来,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应对了各种自然灾害和非典疫情的严峻挑战,积极探索了一条符合湖南实际的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路子,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面向未来,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年的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始终突出第一要务;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化”进程,始终突出推进工业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突出为民办实事;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始终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突出科学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始终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成就的取得,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历届省委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奋力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艰苦创业的结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湘部队、武警官兵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八届省委,向所有关心支持湖南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发展不快、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后劲不足的问题比较明显;经济社会和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就业形势严峻,收入差距拉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体制性障碍和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的矛盾比较突出,发展的难度和压力加大;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意见;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还比较突出。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下大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
未来五年,是我省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放眼全球,世界范围产业转移加快,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深入发展,我省加快发展空间广阔;综观国内,沿海地区优势优先,西部省份后发追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势头强劲,中部崛起机遇难得,我省加快发展时不我待;立足湖南,区位交通优越,资源禀赋独特,发展基础扎实,这些有利条件正在聚合,我省加快发展蓄势待发。我们务必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开创新局面,加快富民强省,为全面建设小康湖南奠定坚实基础。
富民强省,是立足现实基础、着眼未来发展提出的宏伟目标。富民,就是要加快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让全省人民尽快过上富裕的生活;强省,就是要加快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使湖南走在中部崛起的前列。实现这两个转变,一个经济繁荣兴旺、文化特色鲜明、人民生活殷实、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的湖南,就会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展现在世界面前。
按照富民强省的要求,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在2000年基础上提前翻番;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在2005年基础上翻番;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耕地占补平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吃住行条件改善,普遍享有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安全感和满意度提高。
社会和谐明显进步: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全社会创造活力增强,社会建设管理改善,城乡文明程度、公民道德素质提高。
党的建设明显加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显著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政机关作风有较大改进,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把握以下指导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第一要务,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着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科学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认真落实“五个统筹”,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内涵,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第一准则,把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归宿及其检验标准。强化富民强省观念,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共同富裕、享受幸福。
第三,坚持基础先行。深刻认识和把握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工作覆盖面广、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把加强“三个基础”作为突破薄弱环节、提升发展水平、支撑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措施,发挥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基础工作的保障作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创新型湖南建设,激发全省人民的创造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我省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使已有优势扩大为新优势、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第五,坚持和谐稳定。认真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和谐稳定。
构建和谐湖南,加快富民强省,是全省6700万人民的强烈愿望,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富民强省,用扎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富民强省,用和谐奋进的力量保障富民强省。
三、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富民强省,发展是根本。要围绕增强全省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提升和发展“三化”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
1.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工业是富民强省的关键。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立足现实基础,立足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与推动,立足惠及全省人民,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以工业的大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的大跨越。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实力、活力和控制力;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企业创新,加快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骨干龙头企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以产业集群为重点,发展壮大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钢铁有色等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林纸加工等传统产业,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促进各类园区依托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特色,实现规模效益。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开发一批能支撑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项目。坚持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着力发展现代金融、物流、商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会计、审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鼓励发展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新型工业化是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全省上下要以无功即过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集中精力谋工业、抓工业,加快实现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2.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富民强省的重要基础。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必须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紧紧抓住富裕农民这个中心环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紧紧抓住环境整治这个重点,完善乡村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有序推进村庄治理,加快实施“千村示范”工程,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紧紧抓住深化农村改革这个关键,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粮食流通体制、集体林权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等改革。建立“三农”投入和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把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民主化,促进乡风文明。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村村(建制村)通公路,所有乡镇、80%的村(建制村)通水泥路和沥青路,尽快让农民都能听上广播、看上电视电影,使新农村建设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广大农民群众。
3.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现代化的城市是富民强省的重要标志。要坚持规划引导、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构建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市州中心城市为重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长沙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推进长株潭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物流体系和市场体系,努力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打造在全国较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城市群。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各市州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坚持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突出特色,加快产业聚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增强城镇的竞争力和集聚力。
4.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富民强省的重要保障。要紧紧抓住促进中部崛起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坚持交通建设优先,实施省际边界交通通道建设,加大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建设力度,尽快形成全省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立体交通网络。围绕建设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抓好洞庭湖区、四水流域、山丘区水利设施建设,搞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大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加强城市防洪建设。围绕建设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改扩新建一批火电项目,抓好水电项目,争取国家核电建设项目,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围绕提升城市品位和现代化水平,抓好城市道路、管网、供水、供电、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
5.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富民强省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发挥“一点一线”地区在区位交通、科教人才、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优势优先,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洛湛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和环洞庭湖地区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继续抓好湘西地区开发,认真落实《十年扶贫开发纲要》,以湘西自治州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坚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助贫困农户创家业,支持贫困乡村兴产业,鼓励贫困地区干部干事业,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县市区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开放型经济和劳务经济,建设一批经济强县。充分认识旅游业关联度高、污染少、增收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特征,发挥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良好的优势,完善发展规划,加强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有规模、有实力、有永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
6.稳步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富民强省的动力。要大胆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做法规定,着力营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发展环境。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责任型、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围绕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省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财税、投资、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认真贯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放宽领域,降低门槛,公平税负,优化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对外开放,围绕产业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大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大力吸引全球跨国公司、国内著名企业来湘投资兴业,让一切有投资愿望的人找到投资机会,让一切有合作意向的人找到合作伙伴,让一切有创业能力的人找到创业途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着力扩大湖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大力推进中部六省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各级各类开发区要在开放型经济中发挥主阵地作用,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区、高新技术的密集区和主导产业的集聚区。
富民强省,展示了湖南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我们一定要科学谋划发展,致力促进发展,加快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
四、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富民强省,既取决于经济实力,又取决于文化实力。湖南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快推进区域特有的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努力把湖南建设成为社会文明程度高、文化事业和产业走在前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强省。
1.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继续抓好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的工作。突出加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不断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认真贯彻实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纲要》,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充分发挥文化在人们思想道德形成中的教育、激励、熏陶、引导功能,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宽容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讲文明、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近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灿若群星,充分体现了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传承湖湘文化传统,特别要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使全省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焕发创业、创新、创优的巨大激情。
2.大力实施科教兴湘和人才强省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富民强省,必须紧紧依靠科教和人才。要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走具有湖南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湖南。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益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强科技创业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加大教育发展力度,强化教育发展措施,努力建设教育强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发展民办教育和远程教育。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造就一批跨越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积极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把人才和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要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覆盖全省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繁荣文艺创作,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保持和发挥湖湘文化优势,丰富特色文化内涵,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形成特色文化布局,拓展特色文化品牌,积极扩大文化开放和对外交流,提升湖湘文化的影响力,彰显湖南地域文化魅力。加强和改进基层文化工作,完善农村基层文化网络和设施,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政策,构建以现代传媒业、新闻出版业、动漫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产业等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结构优化的文化产业体系。通过市场化改革、多种经济成份加入、产业化整合,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大胆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流通体制改革,巩固生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企业改制的成果。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经济越发达,就越要凸显自己的文化特征。在富民强省的征程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底蕴深厚、富有特色的湖湘文化,必将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着力构建和谐湖南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伟大长征。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求富裕、求公正、求安定的愿望,有效协调和改善各种社会关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1.着力构建民主团结的政治环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巩固和发展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地方立法、决策、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切实做好各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巩固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湘部队和武警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2.着力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加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重点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3.着力构建惠民安民的政策环境。构建和谐湖南,必须认真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问题。要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促就业,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规范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复转军人的安置工作。
要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完善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加快建立适合进城务工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认真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健全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扶贫等多项救助制度为重点,覆盖城乡广大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需要。
要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着力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打官司难等问题。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要健全权益保护机制,依法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制度上保障群众权益不受侵害。完善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办法,确保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到位。认真执行城镇房屋拆迁安置政策,落实依法拆迁的各项制度,规范拆迁行为。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最低工资和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劳动经济权益。认真做好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工作,按政策规定落实各项补偿费用。加强生产、卫生、食品、药品等公共安全管理,让人们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品。
4.着力构建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严格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重点解决妨碍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思想疏导工作,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适应“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新形势,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和创新,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乡村入手,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做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结合起来,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策反、颠覆等破坏活动。
5.着力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注重节约土地、能源、水资源,集约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强化国土功能分区管理,严格森林、湿地、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抓好植树造林,搞好洞庭湖区、四水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重点整治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污染,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加大资源环境执法和监测力度,把资源环境工作纳入依法治理轨道。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资源消耗、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再现三湘大地满目葱茏、碧水蓝天的秀丽景观。
六、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加快富民强省,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富民强省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1.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以思想的先进性引领富民强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必须深入学习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与时俱进精神,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领导干部尤其要自觉学、带头学,努力使我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措施和体制机制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湖南实际,以思想上的不断解放、理论上的不断提升、实践上的不断创造,引领富民强省的伟大事业。
2.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执政能力的全面提高推动富民强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关键在选人用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干部,着眼富民强省配班子,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使各行各业的优秀干部都能脱颖而出,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不能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能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形成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引导各级干部提升素质,踏实干事,凭德才、凭实绩进步。着眼全局和长远,高度重视、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进一步更新用人观念,克服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的思想,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为他们的成长和使用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在富民强省中挑大梁、担重担。基层干部是干部队伍的主体,他们生活工作在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矛盾,担负繁重任务,甚至改革发展中引发的一些矛盾和群众由此产生的一些怨气也要由他们承受。长期以来,广大基层干部克服各种困难,为改革发展稳定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重大贡献。要多体谅、多支持基层干部,真正重视、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完善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基层干部感受到党的关怀。继续从县乡基层选调优秀干部到省直机关工作,从省直机关选调优秀干部到基层任职,形成重视县乡、加强基层的用人导向。我们今天建设和发展的成就,无不凝聚着离退休老干部的青春、智慧和汗水,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做好老干部工作,认真把老干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适应党委班子配备改革的要求,积极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着力把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推进富民强省的坚强领导力量。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省委常委会全体同志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带头加强自身建设,真正带出一支受人民群众欢迎、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干部队伍。
3.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坚强的组织保障富民强省。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是构建和谐湖南、加快富民强省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农村党组织要通过继续开展以“五好”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大力培养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和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干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完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机关党组织要严格组织生活,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监督。高校党组织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做好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社区党组织要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大在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切实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作为长期任务来抓,努力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意识。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关心爱护党员,切实保障党员权利,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管理,重视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4.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以良好的作风促进富民强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八荣八耻”的要求,切实改进作风。要大兴亲民爱民之风。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我们作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要到困难多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在和基层群众的共同奋斗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增长才干和本领,做人民的好公仆。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推动工作上,把满腔热情倾注在为民造福上,把发展业绩建立在真抓实干上,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紧围绕基层和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扑下身子抓落实,确保中央的精神在湖南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确保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迅速落实到位。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要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 要》,大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化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根本作用。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抓住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应该肯定,我们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好的。党组织应该尽最大努力帮助和教育干部不犯错误,发现苗头性的问题,要及时告诫本人,千方百计预防腐败的发生。但对无视法纪、顶风作案者,必须严惩不贷,决不姑息迁就。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规范行政秩序和经济秩序,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切实防止和纠正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加强对反腐败斗争的领导,加大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和对失职者责任追究的力度。积极支持和督促纪检机关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依法依纪开展监督工作。重视抓好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党派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反腐败的整体合力。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带头做到一心为民、一身清正。
同志们,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在省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之前,省委组织开展了“迎接党代会,共谋新发展”献计献策活动。这次活动是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是扩大党内民主、保证人民民主的有益尝试,是用改革精神开好省党代会的积极探索,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这次活动不仅为我们开好省党代会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也为我们加快富民强省集聚了智慧和力量。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扬民主,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我们的力量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的各项事业就能勇往直前、无往不胜。
各位代表,以这次党代会为起点,我们开启了加快富民强省的新征程。历史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人民的期盼鞭策着我们。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肩负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以更加开阔的眼光,更加非凡的气魄,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在湖南这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开辟光辉灿烂的明天!
七大指标看社会和谐度
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秩序指数由刑事、治安、贪污、生产、安全等五项指标组成。社会稳定指数则由通胀、失业率、贫富差距、城乡贫困率等指标组成。让民众拥有充分安全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社会秩序和稳定指数的下降会直接导致居民社会不安全感的增加。
社会发展总支出:国家财政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统称为社会发展总支出。从历年看,我国社会发展总支出绝对额有了很大提高,但比例仍很低。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偏低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准,满足不了居民需要。
投资效果: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外延、扩大投资而获得。投资占GDP的比例从“六五”到“九五”期间一直在快速提高,2003、2004年虽然采取了调整措施,投资率仍提高至47.3%和51.5%,由于投资过热而引发了原材料、燃料的紧张,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
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教育事业是实现现代化、振兴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战略性产业。我国教育事业投入近来显示出一条两头高、中间低的曲线。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教育弹性系数一直低于1%,财政性教育经费按人口平均2003年仅为36美元,只相当于美国90年代1400多美元的2.6%。
公共卫生经费:我国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0.4%--0.5%之间,且历年呈下降趋势。我国的卫生弹性系数即卫生经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比值,从1991年到2004年14年间,只有0.96%。
贫富差距: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属于复合型,兼具分配不公和制度缺失的特点。贫富差距扩大是当前群众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贫富差距不仅影响消费,影响劳动积极性,还影响社会的合理流动和社会稳定。
老年人口贫困率: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口的增加与社会上对满足老年人口需求的投入不成比例,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