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邯郸市丛台区原组织部长王彦生同志先进事迹

添加时间:2010年01月12日     文章来源: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浏览:[]


 

优秀共产党员,邯郸市丛台区原组织部长王彦生  

1.个人简介


  王彦生,男,汉族,195911月生,1975年参加工作,1982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3月,任涉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981月起,先后任曲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邯郸市丛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长。20057月被确诊患脑部动脉瘤。患病期间,他仍恪尽职守,忘我工作。200924,在赶赴丛台区政协会议开幕式时突然发病,不幸去世,年仅49岁。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特别是在担任组织部长的十多年间,王彦生同志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党性坚强、品行端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多次被邯郸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他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实际行动,树立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组工干部和组织部门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2.先进事迹


   [2]出生于革命老区河北涉县一个小山村,曾在博客里自名“山生”。幼年艰辛,吃百家饭长大,他体悟到真诚的可贵,最懂得感恩。

  在组工战线上工作的近20年,他襟怀坦荡、勤勉自持,用亲民获得爱戴,用求索破解疑难,用公道赢得尊重,身边的人都说,“王部长是有原则的好人”。经历与病魔抗争、与时间赛跑的四年,最终他还是撒手尘寰。带着依恋不舍,他别过了养育他的沃土,关爱他的家人,朝夕相处的同事。

  他,用49岁短暂的生命历程,书写了自己的信条:把一切奉献给对家乡父老的炽爱、对党无限的忠诚。

  200924日早上7,正准备参加当日召开的区政协会议的中共邯郸市丛台区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彦生,就在起身上班的那一刹那,在自己家里的沙发前猝然倒下。无论妻子女儿怎么呼喊,他也无法再睁眼看看他深爱的家人、眷恋的故土,无法再为他热爱的组工事业工作一天、一小时、哪怕是一分钟……

  这位农民的儿子,优秀的党员,受到尊重和爱戴的组工干部在与病魔抗争了5年后,过早的离开了人间,年仅49岁。王彦生去世半年多了,每当家人、亲友、同事和受他帮助的农村和社区居民谈起他来,无不眼眶湿润,感慨不已。

   早年经历教会他懂得心系百姓、勤勉自强

  王彦生在博客里曾经这样写道:“我的童年是在亲人们的可怜声中度过的。父亲为了我一直未再娶,相依为命而又严厉的爱自不必说,亲人们给我的爱使我终生难忘,无以回报。他们造就了我的性格特征……”

  幼年丧母、家境贫寒的王彦生,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考上了中专,从山村出来的中专生转变为县城里的工人,后来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一步步走上领导干部岗位。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早年的农村生活经历和求学历程,使他总是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组织、回馈社会,用一种平和包容的态度处世为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王彦生对老百姓特别是农村百姓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工作实践中特别重视到田间地头了解基层情况,体察百姓冷暖。每次到村走访调研,从不跟乡镇领导打招呼,不搞前呼后拥,经常是和司机两个人,轻车简从进村。他怕给基层添麻烦,很少在村里吃饭。曲周县依庄乡东路庄村是王彦生在曲周县工作期间的联系点。该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德顺回忆到,有一次,王彦生来村调研工作,回去时天色已晚,在他一再恳求下,终于同意留下吃饭,但有“约法三章”:一不动酒,二不吃肉,三不准其他干部作陪。就这样,王彦生和司机二人破例在他家简简单单吃了一顿农家饭。

  王彦生对生活困难的群众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总是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尽管收入有限,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王彦生每次下基层时都会带一些现金,给遇到的困难群众一些帮助。他在曲周东路庄村调研时,看到村民李守仁家生活十分困难,马上掏出一百块钱,给了孩子,让他交学费、买书本、嘱咐孩子好好学习。为了彻底解决李守仁家的贫困问题,他又与村干部一起研究,划给了李家一片荒地,扶持他种树苗,解决了李家的生活困难。李守仁每当谈起这些事时,总是热泪盈眶,感念不已。在党政干部眼里,作为组织部长的王彦生是一个区县里掌握人事变动的重要“人物”,一般百姓却很少弄得清楚“组织部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在他们老百姓眼里,王彦生就是一位慷慨大方、古道热肠的共产党员,真诚朴实、心系群众的好干部。

  从念书上学开始,王彦生的勤勉都是身边的人公认的。不论是在他工作过的涉县、曲周县还是丛台区,在他的办公桌上、书柜里、床头上都堆满了书。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又有文学艺术方面的,他把业余时间大都用在了读书学习上。他常说“一定要多看书,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只有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才能做好工作”。正是基于这样不断的积累,王彦生在工作环境发生改变或是遇到新问题时都能做出自己的判断,都能想出一些“新点子”来。

  1998年,着眼于解决干部队伍能上难下、活力不足的问题,他亲自谋划修订了曲周县干部管理办法,提出了“无功就是过,有错就追究,末位遭淘汰”的崭新理念,在全县有效营造起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2000年,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存在党性意识差,不作为、乱作为的突出问题,他提出开展处置农村“五不”党员的工作措施,对此作法先后刊发并在全省予以推广。2002年,立足于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权,他主持制定了干部职位空缺预告制度,并提请县委开展了曲周历史上首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调任丛台区组织部长后,王彦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倡导该区开展了 “领导联社区、部门帮社区、干部驻社区”为主要内容的“联帮驻”活动,从2004年到2006年,全区共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硬件建设,79个社区的办公条件全部得到了更新和改善。帮扶干部和帮扶部门累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800多件,更加密切了干群关系。

  谈到王彦生的学习精神,他的前同事、时任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俊兴回忆到:王彦生读书十分广泛,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小说都有涉猎,而且电脑操作熟练,网上办公轻车熟路。“一定要多看书,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只有将理论融入到实践才是工作。”王彦生常常这样告诫部里的同志。

   十几年组织工作经验使他知人善任、坚持原则

  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得王彦生懂得作为一个组织部长,首要的责任就是选好人用好人。王彦生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用什么人是个导向,不用什么人也是个导向。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在社会上就会多起来,不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在社会上就会少下去。

  为了培树起风清气正的用人导向,王彦生总结归纳出干部工作的“四对”原则:“对千里马型干部不亏待,让开拓者无忧;对老黄牛型干部不忽视,让实干者无悔;对包青天型干部不挑剔,让公正者无畏;对智囊团型干部不嫉妒,让谏言者无虑”,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

  王彦生从担任涉县组织部副部长开始,就十分注重注意选贤任能。原涉县县委组织部干部、现任县党校支部书记付岩伟回忆起自己被破格提拔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按论资排辈、先来后到的“潜规则”,研究室主任绝对轮不上他,但主管研究室和组织科的王彦生,还是将他这个没有副股级任职经历的新手扶上了研究室主任的位置。“在和他一起工作的7年时间里,我也从未听说过哪个同志因为工作岗位安排问题对他有意见,他刚直不阿,按原则办事的作风得到了周围同志的一致认可” 付岩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

  后来,他在曲周县、丛台区担任组织部长的近11年 里,他一直保持着知人善任的敏锐目光和力倡公道正派的用人风气。2004年,当时的联东街道办事处原班子内部矛盾较多,各项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王彦生及时向区委建议,果断地将原党政一把手全部调离,将时任丛东街道办事处主任的刘兴国调任联东街道党工委书记,把扭转工作局面的重任交给了他。刘兴国到任后身先士卒深入一线团结带领干部群众苦干实干,使该街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工作在全区名列前茅,得到全区上下的一致好评。

  回忆起这段往事,刘兴国感慨颇深,“当时我心情很矛盾,既感激于组织和领导的信任,又惶恐于不可预知的挑战,犹豫徘徊间,是王部长的一番语重心长的谈话打消了我的顾虑,王部长说“任人唯贤,不仅仅是选贤举能,而是要把合适的人放在能够发挥最大潜能的合适位置。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个领导班子,只要能以宽广的胸襟去面对困难,不谋私利,不争权力,就能获得最大的拥护和支持……”。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许多经王彦生建议提拔的干部,都在自己的新岗位上做出了成绩,但是当这些干部向王彦生表示感谢时,王彦生总是说,不辜负组织信任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他最好的感谢。王彦生平时很注意廉洁自律,他的“请客不到、送礼不收”是出了名的。在他看来,受了别人的恩惠,哪怕是一顿饭、一盒烟,自己的公正就无法保持下去。

   最后的时光他坚守信念、奉献一切

  20057月,王彦生不幸被确诊患了脑部左侧基底动脉梭形瘤,这就像脑子里安了一颗定时“炸弹”,劳累、着急、血压升高,都有可能“引爆”这颗炸弹,瞬间夺去他的生命。与王彦生生前同为区委班子成员、同乡的丛台区委常委、政府副区长樊中青回忆到:2005年王彦生常常感到头痛,7月到北京医院检查时被确诊为脑部左侧基底动脉梭形瘤后,他在医院里住了20多天,又做了一次脑血管照影,医生说他头上的动脉瘤又有所发展,建议上支架介入治疗,但风险很大,如果不做,继续发展,又很危险。做还是不做?做,需要二三十万元,且有下不了手术台或留下后遗症的风险,不做,脑袋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彦生说:“花那么多钱,做完不见得比现在好,说不定还会拖累人,何必呢?即使手术成功,也恐怕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工作,何以报答?现在除了偶有头晕,没 别的不好感觉,说不定还能好好做几年事情。”

  从那以后,王彦生把时间抓的更紧了,用自己所剩不多的时光多做一些事情。在丛台区担任组织部长的几年里,他依旧保持自己坚持原则、勇于探索的本色。与工作上的一丝不苟相反,王彦生对名利却看得很淡。2007年丛台区政协正职空缺,市里、区里准备推荐他任政协主席,但他主动向考察组提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还是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志吧。由于王彦生的一再谦让,他成为邯郸市在基层组织部长岗位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达11年之久。

  “我从小失去母亲,没有人民的哺育和党的教育,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为此,我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忠诚于党的事业……”在入党志愿书里,王彦生这样写道。王彦生同志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中国人事报:组工干部的好榜样——追记王彦生之一

 

    他是一个太行之子,从太行腹地的涉县革命老区走来,血管里流淌着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豪迈激情。
   他是一位组工干部,在近20年的组织工作生涯里,坚持原则、淡泊名利,用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口碑,凭公信树起组织工作的丰碑。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信念笃定如巍巍太行。为了党的事业他鞠躬尽瘁,用有限的生命谱写了无限的忠诚。
  他,就是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委原常委、组织部长王彦生。
  10月23日,在河北省邯郸市大剧院,一场王彦生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令人深深感动。
  舞台大屏幕背景中播放着王彦生的视频资料和照片,在低回的音乐伴奏下,邯郸市丛台区委常委、政府副区长樊中青,邯郸市丛台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书清,邯郸市丛台区丛西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丽英,以及王彦生同志的女儿王玉洁,四位报告团成员站立在舞台中央,共同讲述着王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心软,看到百姓受苦就落泪,遇到顺路的百姓总要捎一段;他好学,在机关最早掌握电脑,经常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探讨党建的话题;他不像个“官”,看到社区暖气坏了,跳进闸井就动手修理,任湿衣裹着他在寒风中发抖;他廉洁,来北京看病,不让任何人“安排”,自己住进廉价小招待所;他热心,多少次拿出自己的钱,50、100地送给需要帮助的人……
  凡是参加了王彦生同志事迹报告会的人,没有谁不为之动容,铁石心肠也不禁潸然泪下。
  朦胧的泪光中,伴着舒缓的音乐,跟随报告团成员的深情讲述,王彦生似乎慢慢从遗照中“走”下来,又回到全场千余名听众的面前。
  让我把有限的时间为党多做些事情吧,这样心里坦然些
  2009年2月4日,是王彦生离我们而去的日子。对这一天的到来,王彦生早有预料:怕自己万一还不了因买房借下朋友的钱,他带着女儿上门一一认账;不顾路途颠簸、病痛折磨,他回到涉县老家,最后看一眼自己生长的地方,看看那些小时候悉心照顾过他这个“没娘孩子”的乡亲父老们……
  还有什么比生死抉择,更能彰显一个共产党人的气度。面对死神黑色的阴影,他没有屈服,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昂首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
  2005年夏天,王彦生常常感到一阵阵的头疼。在市医院查不出咋回事,7月,在家人的坚持下,妻子女儿陪他到了北京天坛医院。结果让人震惊:王彦生患了脑部左侧基底动脉梭形瘤。医生介绍说,这就像在脑子里安了一颗定时炸弹,着急、劳累、生气、血压升高,都有可能引爆,瞬间夺去生命。由于王彦生的动脉瘤恰好长在脑基底大动脉上,如果做手术,不仅费用昂贵,而且风险特别大,很有可能留下后遗症或下不了手术台。
  该怎么办?王彦生的心第一次失去了一贯的镇定从容。正当壮年,党和人民把自己从一个山里娃娃培养成为一名组织部长,正是该报恩的时候,却发生了这样的事。王彦生似乎一夜之间苍老了很多,他四处搜索、上网查找各种手术相关的信息:成功病例、预后、手术费用……但并发症、死亡等字眼灼烧着他的心,家人忧伤的眼神和背地的啜泣更让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怎么办?刚刚确定的加强执政能力的调研课题如何开展?年轻后备干部怎么样培养教育?自己帮扶的香椿园社区残疾夫妻何美田、任志正今后怎么解决生活来源?王彦生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放不下,割不断。
  怎么办?王彦生心里还有太多太多的牵挂:涉县老家白发苍苍的老父亲还每天坐在门口,遥望远方,盼着儿子逢年过节回家看看;劳累半生的妻子还有太多的话要和他唠叨,自己退休后带她去旅游、尝尝坐飞机滋味的诺言还没有兑现;豆蔻年华的女儿还在读书,懵懵懂懂的孩子啊,以后人生的路该怎么走,眼巴巴指望他的指点……
  怎么办?在王彦生的博客里,记者真切感受到了他当时的挣扎:“我想还是不做了吧,据说得花二、三十万元!即使手术成功,也恐怕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工作,何以报答?现在除了偶有头晕,没别的不好感觉,说不定还能好好做几年事情……”
  抉择之后,王彦生又恢复了往日山一样的淡定从容。不到两个礼拜,他又去上班了。在单位,他像没事人似的工作。只是妻子知道,下班后一回到家,他不再像原来那样有说有笑,而是常常累得躺在床上不想说话。
  家人心疼他,劝他别上班了,或者换个轻闲的部门。妻子还建议他回大山环抱的涉县老家好好静养。丛台区委也对他的病高度关注,表示可以在工作安排上尽量给予照顾。王彦生却一一谢绝了。他向时任区委书记贾宝仓坦露心扉:“现在看来,病情的结果已经无法改变了。让我把有限的时间为党多做些事情吧,这样心里坦然些。”
  正是怀着这种对党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他以常人都难以企及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忘我工作中,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2008年奥运安保期间,只要是值班,他都坚持24小时在岗在位,头痛得实在厉害,就用椅背顶着缓解一下,硬是没请一天病假。记者翻阅他案头的工作日志时,看到一页这样的记载:“7月30日,星期三,雨。头痛半个月了,一天没休息,我要坚持!”坚持、坚持,王彦生就是这样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党的事业燃烧着生命中最后的光和热。
  同年10月,丛台区选派50名年轻干部赴清华大学进行培训,王彦生亲自带队前往,虽然几次往返于医院和学校之间,却从未耽误过课程。
  从2008年底到今年初,丛台区街道社区两委开始换届。他扎在社区换届工作的第一线,大到选举方案、会议议程,小到会场的布置、选票的印制,一一过问。有一次,妻子晚上偷偷关了他手机,想让他睡个安稳觉,发现后被他批了一通。
  2009年2月4日,丛台区政协会议开幕当天,为筹备大会连续忙碌多天的王彦生头痛难忍。妻子看到他脸色难看,就劝说道:“如果你感觉不舒服,就别去开会了,跟领导请个假,在家歇一天吧。”
  “那怎么行,‘两会’一年只开这么一次,我怎么能不去?”
  妻子拗不过他,把早饭端来。他草草吃了两口正准备起身,突然“呀”的一声,捂住了头。接着,便轰然倒地,再没醒来……
  王彦生去世的消息传来,丛台区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无不落泪,他们联名提议,在全区学习宣传王彦生同志事迹。
  共过事、没有共过事的人们纷纷赶来,向他的家人慰问。一名副厅级干部执意拿出1000元丧金。他说:“我和彦生同志不熟悉,但我敬佩他的官德!”
  2009年2月6日,是王彦生遗体告别日。外面彤云密布,阴风呼啸。殡仪馆内挽幛如云,花圈似海!千余名干部群众自发从四面赶来,人们扼腕叹息,洒泪送别这位受人敬仰的部长。
  一位当地的书法家得知噩耗后挥泪疾书:“彦俊长辞丛台垂首祭英烈,生为人杰滏河洒泪送忠魂”。
  我们是做人的工作的,一定要情字当先,细之又细
  曲周县委农工委书记贾建章一度曾被王彦生“断”了前程。
  那是1998年,年仅31岁、任白寨乡党委副书记4年的贾建章,因所辖某村发生突发性上访事件,在基层组织工作年度考核中排在了最后。按照县委组织部当时推行的干部管理末位淘汰制,他被降职到一个偏远的小乡镇担任副乡长。
  “决定下来后,一下子就懵了,感觉自己这辈子再没有发展的希望了!”贾建章回忆道。正当他垂头丧气,打算破罐子破摔时,时任曲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彦生来到他身边,推心置腹地和他谈心:“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走点弯路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你努力,组织上绝对不会放弃你!”那之后,王彦生又数次深入乡镇,为他鼓劲加油,和他一起探讨工作方法。受到激励的贾建章重新鼓起了勇气和信心,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当时,曲周县正在开展农田林网建设。贾建章吃住在村,没日没夜地和干部群众一起调树苗、搞种植、做养护。所在乡的树苗成活率高达90%,在全县遥遥领先。5个月后,1.2万亩林地建成了,贾建章乡党委副书记的职务也得到恢复。6个月后,因为业绩突出,他又被提名为乡长任职人选。
  “王部长不仅帮我度过了政治生涯中最难的一个坎,还教给了我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对待工作,这是我一生中都将受益无穷的财富。”采访中,回忆起王彦生对他的严格管理和无私关怀,这位坚强的汉子几次泪水涟涟。
  要维护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信度,没有坚强的党性原则不行,缺乏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也不行。在组织战线工作多年,王彦生深谙此理。他经常告诫组织部的同志:“东西破了还可以粘起来,人心伤了却不容易恢复。我们是做人的工作的,一定要情字当先,细之又细!”
  现任邯郸市丛台区委常委、政府副区长的樊中青和王彦生是同乡、同事和朋友。他回忆起王彦生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选人、用人事关兴衰成败,用好一个人会激励一大片,选错一个人会挫伤一大群,我们的担子重啊!”
  为了培树起风清气正的用人导向,王彦生结合多年心得,总结归纳出干部工作的“四对”原则:“对千里马型干部不亏待,让开拓者无忧;对老黄牛型干部不忽视,让实干者无悔;对包青天型干部不挑剔,让公正者无畏;对智囊团型干部不嫉妒,让谏言者无虑”。对此,河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梁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不仅提出干部任用的原则,王彦生还探索从制度完善用人机制。在曲周,立足于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权,他主持制定了干部职位空缺预告制度,并提请县委开展了曲周历史上首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实现了从“少数人中选人”到“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为完善选拔任用机制,他提议谋划了《曲周县关于实施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十项配套改革制度的试行意见》;在丛台区,为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他研究制定了《关于实行年轻干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测试制度的意见》……一项项改革让干部工作越来越规范。
  组织部长作为管“官”的官,王彦生经常要面对各式各样的“说情风”,有的还来自和自己关系较为亲密的人。但他每次都坚守组织原则,不给丝毫通融。
  2007年,一名开发商想当丛台区人大代表,由于群众基础较差,提名没有通过。他特意找到王彦生,表示“只要能成事,花多少钱都行”,并当场放下2万元转身就走。王彦生气愤地站起来,把钱扔了出去。
  在涉县、曲周县和丛台区,靠着扎扎实实工作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有多名,却没有一个事先从王彦生那里听到要被提拔的口风。“他从来不在干部提拔问题上卖人情,划小圈子,他反反复复说的总是一句话:‘只要好好干,组织上就会想着你’!”丛台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书清回忆说。
  据邯郸市委组织部介绍,在先后担任曲周县委、丛台区委组织部长的11年间,经王彦生推荐使用的几百名干部中,没有一个“带病上岗”。
  虽不打粮食,只要善为,组织工作的效果最不可限量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多年在基层工作的经历使王彦生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着深刻的理解。基层党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基层实践中,农村基层党建往往是一个难题:财力人力投入多,效果小见效慢,很难立竿见影看到成绩。王彦生认准了这个抓基层打基础的“大计”,他带动组织部的同志,倾尽时间、体力、精力乃至情感,下决心不干出个样子不罢休。靠这股劲头,他们在农村党建工作方面唱红了农村干部系列化管理和整治“五不”党员活动“两台戏”,创出了一系列在全国叫得响的成功经验。
  现任曲周县司法局局长张树彩,时任曲周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98年初,在王彦生上任后不久的一次组织部全体会议上,王彦生针对个别组织干部轻视农村党建、不重视农村组织工作开展的倾向,旗帜鲜明提出:“有的同志认为组织工作是不打粮食的活。其实恰恰相反,只要善为,组织工作的效果最不可限量。因为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人是最具活力的因素。”张树彩说,这话让他“眼前打开了一道窗”。
  经过充分调研,王彦生查准了当时农村基层党建“五缺”的病根:选拔考核缺标准;培养教育缺规划;监督制约缺制度;任免升降缺程序;报酬高低缺依据。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在于对农村干部缺乏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针对这一“顽疾”,王彦生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症开出了“药方”——《曲周县农村干部系列化管理条例》。这个条例是王彦生亲自起草,并反复征求各层面意见,几易其稿。条例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以“系列化管理”的崭新理念,将现职干部、后备干部和离任干部分层管理,互相衔接;将领导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有机结合,辅以严格的奖惩机制。
  其中对村干部的任职条件、年龄限制,村级干部的职数配置、村干部的培训教育时间等都做了细化和量化规定,对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村其他干部的基本职责条分缕析地予以明确。尤其还明确了村干部的经济待遇,如其中第22条规定,“对村干部实行结构工资制”“农村干部工资实现统筹统发”“基本工资占总额的70%,浮动工资占30%。基本工资按月发放,浮动工资年终根据考核结果,一次性发放。”第23条还规定:连续任职5年以上的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本着个人自愿、统一办理的原则,按照“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班子(或村委会)集体研究——党员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乡镇党委审批——报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办理养老保险。
  严格程序、明确职责、保障待遇,《曲周县农村干部系列化管理条例》在1998年以曲周县委文件印发后,极大调动了全县农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村干部职位变成了“香饽饽”,由没人干、“撂挑子”到抢着干。曲周县农村干部队伍素质整体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推动了农村的繁荣稳定。
  在采访中,河北省委组织部一位干部介绍说,河北省近年试点了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一定三有”制度(定岗位目标、工作有待遇、干好有前途、离岗有保障),在2008年1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得到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肯定,并在全国推广。而今天看来,王彦生的“系列化管理”理念和“一定三有”有着异曲同工的意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王彦生在十年前就已经着手在曲周县进行“一定三有”式的探索了。
  村干部管好了,王彦生又开始关注农村党组织的纯洁性,思考如何更好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曲周县委组织部组织员贾志民告诉记者,针对部分农村的“五不”党员(不坚定理想信念,不按时上缴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执行党的政策,不维护农村稳定)党性意识差,不作为、乱作为的突出问题,王彦生提出处置农村“五不”党员的工作思路。十易其稿,亲自审定《曲周县处置农村“五不”党员工作规程》。活动开展后,纯洁了党的队伍,树立了党的形象,其做法被新华社《每日电讯》报道。
  曲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杜海林深有感触地说,当年,曲周推行的农村干部系列化管理和整治“五不”党员活动,受到河北省委的充分肯定。在全国也产生了较大反响。江苏、山东、四川等省的40多个县市的组织部门千里迢迢专程来曲周考察借鉴。
  2003年7月,调任丛台区后,王彦生开始把视线集中到新形势下的城市社区党建。丛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志祥回顾了王彦生抓社区党建的情景。通过调研,王彦生发现,作为邯郸市的主城区,社区工作已经成为承载丛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但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干部队伍素质不高等原因,不少社区远未能发挥“服务站”、“稳定器”和“连心桥”的作用。经过深思熟虑,他向区委提交了“联帮驻”活动方案和街道“大工委”建设体制的构想。
  丛台区委书记杨晓和满怀深情地告诉记者,王彦生提出的以“领导联社区、部门帮社区、干部驻社区”的“联帮驻”活动为载体,以街道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双向服务、互利共赢”的“大工委”建设体制为依托,构建起了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共振点,既有效提升了社区党组织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又为促进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上一条:人民日报署名文章: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 下一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