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在践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孰为核心,孰更为本原?是困扰不少大学发展的问题。最近读了青年学者张学文所著的《大学理性研究》一书,颇有些心得与感悟。
“理性”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希腊语“逻各斯”,后成为哲学上广泛使用的术语。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判断、推理等活动;二是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在西方哲学史上,一般把将理性作为思想核心的学说统称为“理性主义”,它体现的是一种西方文化的世界观。理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有能力,在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内化于人自身。人们探寻理性的过程就是“认识”,探寻理性的结果就是“知识”,这恰与大学的职能、任务相契合。
《大学理性研究》一书从哲学基础、历史传统、行动类型等方面对大学理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深入的研究,有些观点既有理论意义又不乏实践价值。如作者对大学理性的独到见解:大学理性是大学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中对外部世界达到最完全认识的能力及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换言之,大学理性首先是一种历史与文化传统,它既是稳定的,也是进步的,表现为张扬理性精神,追求知识与真理,把理性看成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特征;其次,大学理性也是大学的哲学观和方法论,它关系到大学如何认识自身以及如何对待外部世界的问题。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哲学思想,大学理性所探讨、追求的无疑是理论和精神层面的,因而,看似抽象、思辨,但大学理性所研究的问题、所凸现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到如何处理大学系统内部以及如何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生活实践中。正是在这种对大学理性及行动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对当前我国大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本原问题,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问题,高等教育扩张中的优秀与平等问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大学、政府与市场问题等给予了重新解读与审视。其中有些观点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大学理性问题的探讨,更为人们寻求破解大学理性失范之道、推进大学理性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可以看出,《大学理性研究》涉及了很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既有广阔的理论维度,也有针对性的现实反思,但全书主题集中,中心突出,是一本充满着智慧和力量的作品。该书不仅体现了一个青年学者在高等教育哲学上高深精巧的理论思辨,也显示出作者对高等教育领域现实问题的关注及着力解决现实问题所付出的努力。
大学理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的精神乃至大学的核心价值。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从社会经济发展舞台的边缘逐渐走向中心时,由于诸多的原因导致大学精神日渐失落,大学理性失范愈演愈烈。这一点在当代中国的大学表现得尤为明显,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被不断弱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被片面强调为直接的经济利益服务。于是,按照行政管理的思维代替学术管理,按照经济发展的方式追求办学效益。大学理性失范还表现在大学学术的庸俗化趋向、大学人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水平下降等等。大学理性失范不仅使大学人陷入了精神上的迷惘,同时也使社会发展丧失了理性的引导。对于这些,张学文在书中提出了尖锐批评。面对当前办学中的种种思想迷惘和行为混乱,我们应该思考大学是什么这个本原问题。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首要的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虽然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但从根本上说,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立德树人”是学校的使命所在。大学进行教学活动,目的就是育人;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别于专门科研机构的,也在于育人。说到底,大学一切工作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了培养人才。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答“您在幼儿园学到了哪些最重要的东西?”这个问题时说:“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这种朴素而真实的回答最本原地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被明确表述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践行高等教育的使命,就是我们的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上大学的价值其实不仅仅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提升了哪些能力,上大学的意义更在于对一个人的素质、思想、气质的改变,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灵魂的人。落实“立德树人”是当代中国大学理性回归的根本。(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