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价值”是怎样“炼”成的?——对吉首大学办学特色的深层解读

添加时间:2015年10月14日     文章来源: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浏览:[]


 

“特殊价值”是怎样“炼”成的?

—对吉首大学办学特色的深层解读

 

钟飞  石绍根  彭世贵   发布时间2006年7月3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1年以来,湖南西线高等教育版图持续演绎着“吉首大学现象”,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基、曾庆红、尉建行、曾培炎、陈至立、罗豪才及教育部多位官员相继来到吉首大学视察,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的朱基同志称赞“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并以“吉首学中多俊彦”的诗句抒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以政治家的敏锐和深刻入微的洞察力,对吉首大学的办学成就和特色作了“具有特殊价值”的凝练概括。与之同时,“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示范单位”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相继花落吉首大学。

作为一所办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大学,能引来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垂注和赞誉,这的确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48年以来,吉首大学默默构筑着自己独有的“价值之链”,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以略带“野性”、颇具“灵性”的办学风格和气质令众多高等教育界同行为之侧目,更以对湖南西部及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撑而彰显出愈来愈具有份量的“特殊价值”。

1、艰难逆境锻造“精神之链”——特色之始基

对于吉首大学来说,区位劣势带来了“钱财”和“人才”的双重短缺,全省倒数第一的地方经济,更是刚性的困扼着吉大,而人才的逆向流动恐怕与太阳从西边出来有着同样的难度,因此,吉首大学只能强化另一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只能靠提升精神层面来“弥补”物质层面的“差值”,更只能靠内部信念、感召力量的凝聚和建构来维系办学的薪火,来优化办学的基本要素。

为应对“办学资源奇缺”这个要命的难题,“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乐此不疲地出现在吉首大学的几乎每一个重要文稿中,更贯穿在每一个吉大人的行动上甚至潜意识中,湘西人的豪爽和吉大人的“小气”,湘西人的直率和吉大人对钱财的“精明”是哪样和谐地交织在他们身上。 “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八个字,曾激起多少吉大人灵魂的“共振”,并且内化为这所学校最具本质、最为深刻的价值内存和发展原动力。

正是靠着这种自强不息、不畏逆境的特有气质,吉首大学才突破了“穷在深山无人问”宿命式命运的锁定,正是靠着自身的一步一个脚印和超常付出,吉首大学人才能拨开命运的阴霾,去搏取生命旅程中绚丽的彩虹。对于他们——吉大人来说,处于区位劣势和艰难发展中的吉首大学,就是一个巨大的价值转换系统,将他们的“奉献”和承受的苦痛转换为学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转换为更为丰富的学校内涵的“始基”。

更为重要的是,吉首大学的“价值内核”和“精神之链”正是在这样的磨砺锻打和与困难的反复博弈中逐渐熔铸冶炼而成,“顽强拼搏、负重奋进”构成了吉首大学人最深层的价值观。“不畏艰苦、不怕困难”成为吉首大学办学特色最深厚的底蕴和最坚固的基石,“遇到逆境不退缩,碰到挫折不放弃”构成了吉首大学人的信条和座右铭,“将压力变为动力,将苦难转换为财富”,坚守“德、信、诚、勤”做人四要诀,已化为吉首大学学子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基本品格的重要组分。

依靠这条“精神之链,”吉首大学在“低起点”创出了“新高度”。吉首大学生源大多来自不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由之形成了两个弱势:一是经济弱势——贫困生较多;二是基础弱势——学生文化基础起点较低。在这样的“经济”和“基础”双重弱势条件下,吉首大学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在学统和德育教学中,在教学和养成教育中倾注了更多的心力和汗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仅2000年以来,就先后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比赛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英语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获全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4个单项第一、团体总分二等奖,其它省级各类奖项多项,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

2、         虔诚与执着铸就灵性内核——特色之精魂

大湘西是耐人寻味的。湘西地区这块“风水宝地”的价值大发现和大开发,首先,需要一位深层的阅读者,耐心的倾听者,虔诚的守望者,聪慧的感悟者,更需要一位合格的开掘者。吉首大学就是为该区域的开发和发展“量身订做”的,为该地区服务是吉首大学的“天赋使命”。大湘西山水的灵性和文化精髓不可避免地会融入到吉首大学本体的深层结构中,这就是吉首大学所具特色的真正内涵。

吉首大学对自身特色的建构和不断强化正是基于以上清醒的价值判断,这就是将学校价值内核和精神内涵与大湘西地区深层历史文化结构和当代经济发展需要实施“对接和整合”,以实现吉首大学之“道”(境界、理念、本体、理性精神)和吉首大学之“器”(价值、功能)的和谐“共振”,更要实现吉首大学与大湘西乃至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提升的良性互动。

随着吉首大学的学科结构和教学科研及其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与大湘西历史文化、自然特征、机制实行深层对接和多维融通,吉首大学的社科研究以敢于独辟蹊径、出奇制胜的风范横空出世,被誉为湖南社科研究的“一匹黑马”,也才有了民族学、民族经济学、民族体育学、文艺学、生态学、伦理学等19个学科进入硕士点行列。更使得吉首大学走出了著名作家彭学明,制作出《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电视连续剧著名制片人刘文武,被誉为“三湘第一导”的著名影视导演王静等一大批富有湘西灵性个性的文化名人;使得吉首大学的沈从文研究结出累累硕果,飘香于全国,蜚声于国际;使得吉首大学参加国际及全国、全省音乐舞蹈比赛频频获得大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对湘西生态规律的深层揭示,出现了重大突破,以吉首大学 张永康 教授为主的研究团队,在湖南西部二十多年科技实践和研究积累中,逐步发现总结出湖南西部存在着微生物发酵、土壤富硒和天然亚麻酸三个生态自然带。目前“三带”理论已引起了省、州政府的重视,围绕“三带”理论的产业化正在构建。

3、“三个不可替代性”书写春秋大义——特色之旗帜

作为处于不发达地区的高等学校,吉首大学党委、行政认真思考、系统梳理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及办学定位,认为吉首大学的办学理念必须充分体现“湘西办大学”这个特殊的政治意涵,作为地处民族贫困山区的一所高等学校,更多了一份特殊使命,这就是致力充当民族贫困地区的智力库、人才库、动力源,将科研成果转换为社会生产力,将思想成果转换为社会发展力,将大学品牌转换为社会推动力,从而将吉首大学的价值选择和使命取向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实施“对接”,发挥其他高校无法替代的作用。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游俊 教授指出:吉首大学全部的存在逻辑,全部特色的内涵,全部的功能与价值都集中体现在服务西部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的“三个不可替代性”。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不可替代性”。湖南西部民族地区贫困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综合素质低。以自治州为例,现在人口中大学毕业生不到总人口的1%,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4%。多年来,吉首大学以为湖南西部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为己任,针对民族地区人才需求实际,加大专业调整力度,设置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在招生上,确保民族地区招生计划的落实完成,开办少数民族预科班,解决少数民族考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吉首大学的毕业生虽然遍布全国各地,但大部分像种子一样播撒在湖南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广袤土地上,薪传文明之火。据湘西州2000年统计,近80%的初中教师、60%的高中教师、50%的党政干部为吉首大学毕业生。包括现任湘西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州长杜崇烟,州委常委、吉首市委书记徐克勤等一大批党政要员均毕业于吉首大学。此外,为国家培养了如原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原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运昌、湖南省普林斯电子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兰萍、长沙阳光集团董事长朱光葵、国际知名青年学者宋守根等一大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英才。在出席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湖南省代表中有7位全国人大代表、1位全国政协常委和1位全国政协委员毕业于吉首大学,被誉为全国“两会”上的“吉首大学现象”。

为地方资源开发提供科技支持的“不可替代性。学校在学科建设上把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始终作为努力的方向和永恒的主题。如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民族学、少数民族经济学、生态学、民族传统体育等学科就是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近几年来,学校教学科研人员把科研主攻方向瞄准湘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获得的400多项各级科研课题中绝大部分是面向当地资源开发的,这些课题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社会科学研究主要以区域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为重点,通过人文历史资源的发掘、整理、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激发民族自信心,并通过这些研究寻找与经济发展对接的有效途径。自然科学研究主要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许多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经济效益,如“米良一号”美味猕猴桃,是经过学校科研人员近10年努力培育出来的高产优质品种,被评为“全国四强”之一,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将其作为扶贫开发推广品种向全国推介,目前已被14个省市引种,仅湘西地区种植面积就达10万余亩,带动了10万多农民脱贫。研制的“果王素”,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另一项科研成果“湘西晒红烟一号”,通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仅在大湘西地区种植面积就达10万余亩, 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使数万农户摆脱贫困。这些研究直接给湘西地区的农民带来了实惠。近年来,吉首大学一批新的科研成果正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湘西及周边地区的“三化建设”提供越来越多的科技及智力支撑,例如,吉首大学化工学院的五氧化二钒生产技术,已经以技术转让的形式成为湘西荣昌集团所属公司的核心生产技术,高纯超细氧化镁的开发为湘西河鑫纳米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为当地社会发展提供先进思想与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其一,吉首大学作为大湘西地区的知识城堡和先进文化的源头,已拥有正副教授四百余人和近两百人的博士硕士群体,尤其是一批学有所长的专 教授,成为当地政府的专家顾问团成员,或进入到人大政协中参政议政,从而为当地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和学科支撑;其二,吉首大学的文化辐射力近年来逐渐加大,一是随着吉首大学的声名鹊起,一批批顶级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相继“落户”吉首大学,来到吉首大学讲学、交流的知名专家学者越来越多,吉首大学已成为大湘西地区的学术“高地”,更成为大湘西的一张非常重要的“城市名片”,大大发挥了“以校名城”的作用。二是吉首大学近几年的“三下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向农村贫困地区派遣优秀师生群体,将知识文化科技直接输送到农民手中,连续五年获得团中央表彰;三是随着吉首大学办学走向国际,已经与美国犹他大学、英国的格拉斯哥尼大学、韩国的东安大学等六所大学建立了协作关系,一批留学生来到吉首大学深造,一批“洋教授”来到吉首大学任教,从而在大湘西地区率先建立起国际交流平台。

正是以上的“三个不可替代性”所书写的春秋大义,才使得吉首大学的办学特色有了真正的内涵和依归,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不可替代性”产生了强大的“聚合效应”,其显著特征就是吉首大学的“教学研产”四维一体化互动的办学新格局,使吉首大学办学产生了新的优势点。近年来,吉首大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地处不发达地区综合性大学的“角色”及其使命,充分展示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大力推进学科交叉与学科渗透,不断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以应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变化,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吉首大学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化工程”,联合创办了老爹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摸索出了“大学+公司+政府+农户”的成功模式,形成了以“果王素”为核心的主导产品,辅以猕猴桃饮料、果酒、果脯等十八个辅助产品,2005年该公司产值达到5100万元,利税450万元。带动几十万农民脱贫奔小康,从而为将吉首大学的“强校”目标与“富民”的使命结合起来,实现“新的价值”的延伸走出了一条新路径。

“韧性、个性、灵性、野性”八个字是对吉首大学“特质”的最好刻画。“秉承艰苦奋斗优良学统,锻造自强不息精神之链,激扬大湘西人文底蕴之灵气,尽展综合性、民族性之优长,构筑‘三个不可替代性’价值体系,形成大学本体功能多维互动”,这就是对吉首大学全部特色的涵括。也正是吉首大学从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到价值追求的理性延伸的结果,最终形成了吉首大学全部特色的核心:三个不可替代性及其特殊价值体系的构建,从而“炼”就了吉首大学的特殊价值,并且依凭着他的“特殊价值”,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上一条:光明日报 新生代农民工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 下一条:潇湘晨报、红网、凤凰网 怀化山区儿童篮球队进全国8强 学生入省重点中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