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湘西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新华章——吉首大学发展纪实

添加时间:2006年09月14日     文章来源: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浏览:[]


抒写湘西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新华章
——吉首大学发展纪实
本报通讯员 佘佐辰、何小平 本报记者 沈耀峰 发布时间: 2006-09-10 06:27 来源:光明日报


吉首大学校园

  在秀丽迷人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坐落着一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园林式高等学府——吉首大学。自1958年创建以来,吉首大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专业结构渐趋合理,地方特色日益凸现,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湘西和湘鄂渝黔边区的文化繁荣、经济进步、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湘西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新的历史时期,该校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主动应对社会经济文化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地域与文化特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拓进取,已发展成为川、黔、湘、渝四省边区民族地区高校中一颗闪亮的新星。

找准办学定位,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态势,吉首大学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构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该校于2003年和2005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的大讨论,全校上下基本达成了共识,办学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坚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实力,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之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在办学定位上,确立“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在学校类型上,明确了学校是教学型的地方性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定位明确提出“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搞好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扶持与湖南西部及四省边区经济社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吉首大学按照“立足区域、强化特色、服务地方”的原则,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和边区人文自然资源优势,在经费和人才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选准突破口,探索符合自己条件和服务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之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着力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吉首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切实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多年来,吉首大学针对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才需求实际,加大学科与专业的调整力度,设置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与专业。在对专业建设形成支撑的前提下,学科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加强针对性,强化服务功能,一批特色学科如民族学、少数民族经济、生态学、民族传统体育等很快形成了实力并在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他的学科也相应地找到了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吉首大学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进一步优化学校的专业结构。加快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专业、优势产业相关的专业,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重点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和市场前景看好的专业,努力形成品牌特色专业。近五年来,先后有16个新增专业一次性通过了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学位评估和专业办学水平评估。从2000年的19个本科专业增加到了2006年的4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10大学科门类。硕士点已经到达19个。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结构合理,初步形成了以文理为基础,工、法、经、管、医、史、哲、农、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

  吉首大学在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上发挥传统优势,积极寻找到生长点,嫁接培育新的学科专业。强化品牌意识,加强了省级、校级重点专业建设的力度。截至2005年,该校已完成了汉语言文学、音乐学、体育教育专业三大省重点专业的建设,2006年新闻学、工商管理、生物科学等5个专业又通过专家评审成为省重点专业,并开始全面建设。

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环节。《吉首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基本方针和目标:“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专业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加强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吉首大学根据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情况和学校办学现实条件,对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重新进行了科学规划和整理。本着整体优化的原则,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重点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调整课程结构,科学分配学时,促成课程在逻辑和结构上的重新组合。第二,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建立与当代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内容体系,确保课程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吻合。根据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吉首大学重点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该校对《文学概论》等17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和省级重点建设课程《数据结构》进行了年度评估和跟踪管理,并加大了资金投入和建设。

  为加强该校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和规范管理,2005年全校共开设100余门次素质教育课程,共计2200多个学时,参加学生达10000人次。同时,修订了《吉首大学素质教育课程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课程管理档案,加强了教学管理,对素质教育课程进行不定期检查,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上措施保证了素质教育课程开课质量,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很大提升。2005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该校学生荣获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2项;英语演讲比赛获团体三等奖及个人三等奖3项,先后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音乐舞蹈学院学生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多项;获全国体育大学生基本功大赛4个单项第一,团体总分第二。

强化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是学校工作中心,教学改革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为了给教学改革增加推进剂,吉首大学首先加强了教学科研意识。结合新世纪的教育形势,从高等教育理念,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宏观建构,以及教学的每个具体环节,广大教职员工都在努力思考,教学科研已渐成浓厚氛围。

  其次,加强教学教育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采用科研立项的办法组织教学改革研究是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的有力措施,一方面教改立项成果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不断跟踪教学科研动态,及时把握教改信息,为培育课题及时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源上的合理配置,为学校的各级课题的申报和立项打下坚实基础。在对教改项目的管理上,进一步实施各层级教研、教改项目计划,制订了教改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各层级教改课题的申报、推荐、评审等办法,加强了教改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学校还制定奖励办法,教学研究奖励经费由学校专项划拨,进入年度教学经费预算,有力保证了学校各级教学教改课题的顺利进行。自2003年以来学校共资助教改项目190多项,共有24项课题被列为部、省级教改和教育规划课题,荣获22项国家或省级教学成果奖。2005年度完成了50多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4项省教改课题的验收结题工作,已完成了教改项目的跟踪服务与管理,积极组织了省级教改项目课题的申报工作。目前该校已获各级教改课题100余项。

加强教学管理,健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吉首大学十分重视教育评价、规章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了质量保障体系,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包括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课程建设评估、专业建设评估等,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机构,持之以恒地开展教育教学评估活动。建立了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对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落实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该校已建立起学生评价机制,完善了“教师教学评价”方案,逐步推行教学质量评价和激励制度,初步制定了学校奖励方案,建立了教师评价档案,作为教师提级、评职、申报各类教学奖的重要依据。

  48年来,吉首大学共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4万多人,少数民族学生占50%以上,如今在湘西自治州,75%的初中教师,55%的高中教师,45%的党政干部都毕业于该校。近年来,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游俊的带领下,吉首大学根据民族地区需要不断调整科研方向,采取提供科研经费、建立横向合作、积极争取科研立项等措施,使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相结合,帮助地方以科技兴农,以科技兴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上一条:吉首大学:5万名毕业生中70%以上扎根在本土(刊物:《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伦娥) 下一条:吉首大学获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称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