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吉首大学教授石泽亮,退休后一直坚持担任“湖南省科技特派员”。作为优质猕猴桃“米良一号”的培育者之一,石泽亮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中高海拔山区的近20万户农户因此脱贫致富。
猕猴桃产业只是吉首大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值得关注的是,
位于湘、鄂、渝、黔四地边区的吉首大学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学校本身的发展方式也实现了成功转型。
一条猕猴桃的“变脸”之路
湘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地区之一,但长期以来丰富的植物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资源开发基本上以出售原料如杜仲皮等为主,老百姓生活很困难。1981年,刚刚从基层技术员调入吉首大学的石泽亮,加入了野生猕猴桃资源调查和选优研究课题组。
生物资源开发并非易事。从1982年到1985年,石泽亮等3名教师跑遍了湘西周边的一二十个县的深山老林,到农村集市上发动农民寻找个头大的优株,终于在凤凰县米良乡等地选到了20多个野生优种。此后,他们开始了长达5年的对比实验,在1989年得到“米良一号”等10多个优株。再经过6年多的中试,1995年通过省级鉴定并推广。
优质猕猴桃品种的开发,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福音。以永顺县松柏乡陈家村为例,过去村民除了稻谷没有别的经济来源,种植了1500余亩猕猴桃后,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年收入就超过3000元,成为湘西州小康示范村之一。
后来,吉首大学教授张永康等利用猕猴桃果肉开发果汁、果脯和果酒,开始了猕猴桃的深加工。在张永康等人的参与下,当地一些小酒厂开始涉足猕猴桃果汁、果脯、果酒的产品开发。富硒猕猴桃果汁、果脯、饼干等猕猴桃休闲食品,也逐渐摆上凤凰城、芙蓉镇乃至张家界的大街小巷,成为湘西旅游购物的一大亮点。
吉首大学科研人员还将视角转向了猕猴桃果籽和树根,先后开发出具有调节血脂、延缓衰老等功能的保健食品果王素和护肤品猕猴桃祛斑油。他们还联合江南大学研制出具有抗肝损伤和抗癌活性的保健食品。
从米良乡山头的野生果,到凤凰古城街头的果脯、果王素,一个猕猴桃的“变脸”,折射出吉首大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
以边城文化推动特色旅游
吉首大学校长李民告诉记者,湘西州的核心优势在于文化。因此,用文化发展带动湘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吉首大学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该校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炳章说,由于地处边区,湘西历史上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少,至今一些地区还保留着傩文化、巫鬼文化、赶尸文化等。加大对湘西神秘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实际上也为湘西的旅游发展作了绝好的宣传。
近几年,吉首大学积极帮助湘西发展文化旅游。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建永认为,吉首大学对凤凰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了人才支持和观念引领两大方面。在人才支持上,吉首大学许多教师参与了凤凰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建设;在观念引领上,集中体现了文化资源开发,特别是对沈从文、黄永玉等文化名人的宣传。
2009年,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为50.6亿元,约占GDP的20%。但吉首大学的教师们似乎并不满足,该校商学院副教授鲁明勇告诉记者,光靠卖门票是没有什么出息的,目前他们正在加大研究,推动湘西旅游业从低端的观光游览,向高端的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探险旅游等发展。
如何体现“有特色高水平”
如何理解国家对于地方大学“有特色高水平”的要求?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游俊认为,解决了湘西的脱贫致富,也就体现了吉首大学的“有特色高水平”。
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吉首大学加大了学科结构调整,一批适应地方需要的新专业,如旅游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舞蹈学等学科专业应运而生。
游俊告诉记者,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乃至学校发展上,吉首大学始终坚持“三做三不做”。限于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那些瞄准学科前沿、需要顶尖人才和较大资金投入的研究项目,都被他们归为“不做”之列。相反,那些湘西发展需要做的、别人没想到做的、别人不屑做的,恰恰是吉首大学的首选。
旅游研究是吉首大学的优势学科。据《旅游学刊》统计,该校旅游学国家级课题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发表的旅游研究论文在全国高校也排在前10位。该校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功锡告诉记者,同样是培养导游,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要求学生了解武陵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做足“张家界植物游”。
湘西是“椪柑之乡”,2007年,全州种植面积达70万亩,占全国15%。因此,椪柑深加工成为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课题。张永康、麻成金等教授成功开发了椪柑制果醋技术,目前已形成果醋和调料醋两大系列21个品种,年产值达4000万元。
立足资源,服务地方,也让吉首大学找到了“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方向。游俊说,吉首大学新的办学理念,就是办一所“平民大学”,一所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平民百姓、直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