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密结合独立学院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积极探索富有亲和力、吸引力、感召力和感染力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全面发展。
一、巩固阵地建设,努力提高教育的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能不能抓好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衡量学院党委办学治院的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尺。长期实践证明,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出成效、出水平,关键在党委。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突出“教师”与“学生”这两大主体,大力强化阵地意识,始终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坚定不移地巩固阵地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抓得好。
(一)狠抓支部阵地。基层党支部必须切实抓实、抓好、抓牢思想政治工作责任。独立学院的基层党支部,处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第一线,对师生员工的思想状况、行为方式等动态最为了解,也最容易开展工作。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树立党的所有工作到支部的导向,既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基层党支部的工作职责,切实增强党支部抓好师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通过大力加强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师生员工自强不息、攻坚克难,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把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事业科学发展的优势;同时,又要通过构建长效机制,确保“水流到头”,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准确、全面传达到支部,让信息的对称性与对等性一以贯之;当然,还要为党支部书记积极创造学习、成长的条件与平台,大力培养、锻炼和造就一支优秀的党支部书记队伍。
(二)狠抓课堂阵地。牢牢抓住、抓牢、抓好“教室、教材、教师”这三个关键,着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切实引导好师生员工不仅要“真学、真懂”,而且要“真信、真用”。我们“狠抓教室”,就是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严格课堂讲授纪律,全面从严管理好论坛、讲座、交流会、报告会,努力净化话语空间,让课堂真正成为传播和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我们“狠抓教材”,就是要高度重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实际,积极编写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质、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校本教材;我们“狠抓教师”,就是要积极坚持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实施“传、帮、带”,邀请资深的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的老领导、老专家、老教授带好、教好青年教师,紧紧依托学院党校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广大青年师生和学术带头人中着力培养一批批既“忠诚、干净、担当”又“笃信”马克思主义的骨干。
(三)善抓文化阵地。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先进文化来感染、凝聚和熏陶广大学生,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等先进文化对学生的引领力、影响力,让同学们在校园里就能深刻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和悠久。为此,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立足区域,创办了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中国匾额博物馆、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为主题的武陵木雕艺术馆、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舒湘汉教授武陵风骨美术馆等博物馆群;还创办了《张家界学院报》、张家界学院电视台、张家界学院广播站等文化阵地,设置“弘扬传统、传播文明”的栏目;同时,成立了张家界学院合唱团、张家界学院管弦乐团等艺术团体。这些成为学生校内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的主阵地,不断引发学生心灵和精神上的思考,极大的丰富了学院的文化生态。
(四)善抓网络阵地。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互联网是一个必须牢牢掌控和巩固的阵地。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树立互联网思维,通过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深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实现精准融合、高度契合,使思想政治工作鲜活起来,其时代感和使命感,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无不显著增强。学院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认真探索、精准把握党团组织进网络的科学路径,创办了张家界学院新闻网、张家界学院微信公众号、阳光教育服务中心等网络阵地,密切关注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思想动态、行为方式”诸方面的变化,多讲“接地气、有生气、富灵气”的网言网语,把“讲道理”与“讲故事”有机结合,让师生员工既听得进,还入得了心。大力强化网络舆论引导,采取“个性化、互动式”的服务方式,通过量身定制一批新媒体产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定向推送且精准服务学生,有利的提高了学生关注度和参与度,打造了“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百花齐放”的校园网络空间。
二、多维立体构建,努力拓展教育的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于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不能一时一事,而要自始至终,还要全过程、全方位和立体化、多角度、全覆盖。长期以来,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全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多维立体的“八个构建”,找准与学生心理的共同点、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极力贴近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各方实际,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构建“信仰校园”。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学院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以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历史和理论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基层党组织建设、党校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党建创先争优等为主要内容,坚定不移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不移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不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引导青年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构建“信仰校园”。
(二)构建“阳光校园”。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为主阵地,积极构建心理咨询、朋辈互助、课程教学、团体辅导、心理测试、危机干预和健康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等服务内容,实行全天候心理咨询和就业创业服务模式,着力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开导、就业指导、创业辅导,坚持不懈培育学生理性平和、阳光向上、努力进取的健康心态。重点做好学生“新入学适应和考研就业择业”这两大阶段,“思想与情感困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个人蒙受委屈”等特殊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学院—学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健康教育预警防控体系,完善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制度,实施特殊学生一对一重点跟踪制度,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以及学习、生活、工作等情况,努力构建“阳光校园”。
(三)构建“活力校园”。学生要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学院现为“全国啦啦操实验学校”,十分重视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经常开展体育文化节、篮球赛、足球赛等体育竞技活动。同时,久久为功,树立一种风气,积极探索建立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格局;形成一种自觉,广泛、深入开展平安满意在张家界志愿服务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环河徒步 净摊护源”公益环保行动、“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勇于担当,努力构建“活力校园”。
(四)构建“人文校园”。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张家界市美术家协会、张家界市书法家协会、张家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等在学院设立的基地为主阵地,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精心办好新年音乐会、文化艺术节、元旦晚会、毕业晚会和演讲、辩论、征文、书法、绘画、设计、摄影、舞蹈、歌唱等比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活动可参加,都有舞台可展示,都有榜样可学习,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努力构建“人文校园”。
(五)构建“温馨校园”。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在求学过程中的现实困难,不断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精准认定、合理确定、精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努力多方筹措资金,健全资助政策,完善资助措施,深入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金融常识教育,构建“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为中心,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等为补充”的助学体系,在学院设立“武陵学子”最高奖学金,每年走访特困大学生家庭,送去学院的温暖,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努力构建“温馨校园”。
(六)构建“优雅校园”。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明化,切实加强和优化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和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区域的文化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树立诺尔曼•白求恩、弗罗伦斯•南丁格尔等名人的塑像,悬挂伟人和名人画像,悬挂书法、绘画、摄影、设计等作品,促进学生在优美、高雅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静心读书,净化灵魂,从而体味人生,修炼品质,修身养性,努力构建“优雅校园”。
(七)构建“平安校园”。牢固树立“安全压倒一切、稳定重于泰山”的工作理念,强化生命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消防安全知识教育、防止传销教育、财产安全教育、公寓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大力规范学生行为养成;同时,高度重视公寓社区育人阵地建设,在每栋学生公寓设立学生自我管理中心,统筹推进“静夜”行动,积极推进德育工作生活化,让每一间寝室都充满正能量,创建安静、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着力提升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水平,把校园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努力构建“平安校园”。
(八)构建“和谐校园”。坚持不懈汇聚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全力推行通识教育导师制即“全员导师制”,积极构建温馨高尚的现代师生关系。不仅是身处在学生工作前沿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而且本科生导师也经常“沉”入到学生之中,对所负责班级的具体情况以及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品格、学习情况和家庭状况,都有一本账,从而更加全面、细致、深入地开展思想和心理教育,以做到“底数明、情况清、措施实、效果好”,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三、推进以境育人,努力强化教育的力度
马克思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既是互为依赖的关系,也是双向建构的关系。正如“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道德从生活中来。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高度重视环境育人、以文化人,以良好的环境启迪人、感染人、塑造人,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利用依山傍水、溪流环绕的优势,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校园,使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整洁、有序、舒适、高雅、和谐、优美,润物无声,建设了宜居宜学、高品质的优雅校园环境。
(一)注重校园规划。作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学府,按照统一、规范、高雅、美观和具有地域特色、湖湘特色的要求,坚持以“生态型、园林式、人文化、智能化”为基本范式,高起点着笔,高水平建设,从大到建筑、甬道、园林和空地,还是小到一石一花一草一木,都精心设计和施工,完善对学院各类建筑物以及校园道路、园林景观的规划命名和指示牌、标志牌的设计与改建,统一学院的形象标识,用文化贯穿校园规划,用文化提升校园品味,凸显其美学、历史和人文价值。
(二)注重校园建筑。建筑既是无声的诗,又是有形的画。走进校园,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楼群等各式建筑,色彩典雅,风格一致,简洁明快,墙砖统一,朴素大方,依山傍水,楼台掩映,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渗透出民族特色与风韵,凸显出浓浓的地域特征,形成一个相互对应、相互作用的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文化场域。
(三)注重校园绿化。走进校园,一年四季,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植物多样,草木葱茏,鸟语花香,银杏路、樱花路、杜英路等主要以植被名称命名的道路,也都选取了富于美感、富有道德象征意义的植物,不仅传达出优美的诗情画意,同时也喻含着浓厚的道德寓意,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彰显出学院的精神文化品味,时时创造出生机盎然的校园文化景观,让人置身其中,放松身心,调节思绪,愉悦心情。
(四)注重校园净化。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走进校园,无论是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还是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不同的区域,都看不到牛皮癣小广告,看不到墙上有脚印,看不到随地有垃圾。清洁保洁,长治久净,细微之处见精神。通过这些细节来感化人、影响人和塑造人,凸显环境育人的效能,让人充分感受到清洁清新、舒适舒畅的感觉。
(五)注重校园美化。走进校园,学生公寓区和教工生活区的命名以“梅、兰、竹、菊、桂、杏、樱、桃、柳”九种在中国传统审美积淀中具有明显人格、道德象征意味的植物名为主词,分别命名为“梅园、兰园、竹园、菊园、桂园、杏园、樱园、桃园、柳园”,除与该区域的主要植被有机配合外,更多考虑的是其在文化上的深刻寓意,同时,在园区进门处,借助匾额、楹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和文化内涵、美学底蕴。学院每年都举办武陵盆景•赏石博览会,深受广大游客和市民、师生喜爱,无不赞叹这是丰富与提升文化内涵、美学内蕴的有力之举。
(六)注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二课堂,学院大力推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历史积淀、校园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师生参与面广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诸如,“书香校园”经典诵读活动、国际旅游诗歌节、樱花文化艺术节、“感动校园•感恩人生”主题系列活动、“青春家园”寝室文化节、“爱无极限”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思想火花”大学生辩论赛、“百花齐放•百团争鸣”社团文化节、“武陵学子”评选活动,促进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优雅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彰显出校园文化的动力、校园文化的实力、校园文化的魅力。
(七)注重校园景观。走进校园,一条宽数米、蜿蜒数公里的溪流犹如一条玉带环绕校园而过,山水相依,梯级拦河坝层次分明,环溪流而立、凸显地域传统文化的渔浦书院、天门书院以及杨柳岸、观鹭台、明镜台、三味园等景观和伫立在校园不同区域的智园、慧园、痴园、静园等园林景观浑然一体、同映成辉;同时,世界各大名校校训云集的校训路,犹如置身于名校之中。这些景观,让人顿悟,文化是一所学府的灵魂,一所好的学府,就是一座照亮社会的灯塔。
(八)注重校园基调。走进优美校园,成就优美人生。教育界泰斗陶行知说:“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学院既注重隐性的办学理念、学院精神等的锤炼,又注重显性的校园环境、校园风貌的精心打造和校园舆论的匠心营造。在环境建设上,注重以育人为目的,始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的校园场所环境建设理念,突出“人与景、情与境”的和谐共生,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导向、熏陶、影响、约束、凝聚、激励、辐射、塑造等教育的作用。最终,立德树人,实现教育者所追求的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砥砺品行、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的终极目标。文/尚道文(作者系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党委副书记)
原文网址:http://ldhn.rednet.cn/c/2018/04/23/4610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