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与吉首大学调研小组成员见面。
吉首大学调研小组围绕脱贫攻坚“三率一度”开展第三方评估。
打落坪村干部与吉首大学调研小组成员合影。
劳作的黄连沟村民。
2017年8月2日至16日,吉首大学“情牵脱贫攻坚”第28调研小组在博士生导师游俊教授的指导下,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长乐乡跃马卡村、打落坪村和黄连沟村进行实地调研。其间,小组成员白天入户走访调研,晚上挑灯夜战完善扶贫档案,并用日记的形式写下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为呈现此次调研的情况,现将小组成员、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国家连片特困区生态扶贫项目)培养对象、吉首大学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2017级民族学专业生态扶贫方向博士生李晓冰的部分调查日记摘录如下。
——编者
8月2日,星期三,多云,跃马卡村
搞扶贫研究,切忌脱离实际
今天是我参加花垣县长乐乡扶贫调研的第一天。
虽然还有37天正式开学注册后,我才算是吉首大学真正的学生,但我早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吉大人”,参加了一些学校举办的活动:6月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参加“首届文化自觉与中国乡村营造学术研讨会”;7月参加湖南省2017年“西南民族文化与乡村社会发展”研究生暑期学校培训,并到怀化市中方县荆坪村参加为期半个月的田野调查;昨天参加扶贫业务培训会,今天就带着嘱托、提着行李,来到了长乐乡开展扶贫调研。
每到暑假,湘西州各地都活跃着身穿印有“吉首大学暑期专家调研团”“吉首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走进武陵山”“情牵脱贫攻坚”等字样T恤的学生身影。“走出书斋、奔向田野”“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立足大湘西,服务大武陵,作出大贡献”……这是出征仪式上一位学生代表的发言,它使我产生了共鸣。
与此同时,也让我想到了近年来吉首大学在不同场合发出的声音:“以人名校、以业报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吉首大学与生俱来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更让我想到了昨天游俊教授的嘱托:“搞学术研究,切忌脱离实际。你在民族地区工作,专业又是民族学,建议你把研究方向定为民族经济,重点结合民族地区当前开展的脱贫攻坚展开研究,提供政策建议。这次到花垣扶贫调研是你开学前的准备,祝愿你有所收获。”
我庆幸自己遇到一位好导师,一个“服务国家扶贫战略”的好专业,一所“以立地为根,以艰苦为师”的好学校。相信这半个月的实地调研,会为我的博士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8月4日,星期五,阵雨,跃马卡村
跃马卡村的贫困与反贫困
今天,村党支部书记带我们在村里走了一圈,并介绍了一些情况。
跃马卡村位于长乐乡东北部,距县城13公里,是由原跃马卡村和泽落坪村合并而成的。“跃马”出自唐代诗人陈子昂“愿奉唐生诀,将知跃马年”的诗句,有“获取功名富贵”之意。传说,有一位朝廷官员飞马传书,马被卡在了村中一处石板路上,后来地名就改为了“跃马卡”。也有人说,当时是按照“五里一碉、十里一卡”的标准修筑防御工事,这个“卡”就修在了跃马一带,故村名便成了“跃马卡”。
跃马卡村是一个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全村共有村民小组7个、自然寨2个,村民372户、1567人。其中,贫困户89户,贫困人口423人,占全村人口的27%,属于一类贫困村。该村属于典型的石灰岩区,干旱缺水、土地贫瘠,耕地少、山林多,耕地面积1483亩,山林7400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靠种植玉米、油茶、香葱和养殖山羊、竹鼠、黑猪等。
听村支书介绍,3年前的跃马卡村和其他村一样,虽然一直在扶贫,但年年扶贫年年贫。后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村子的发展才开始有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在精准识别方面,变化最大。比如,现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好吃懒做、嗜赌如命的人已经不存在了。
此外,驻村工作组还根据村情实际,为跃马卡制定了扶贫工作计划,引导成立了农旅合作社1家、山羊合作社2家、竹鼠合作社1家、金银花合作社1家,安装了路灯,修建了机耕道,硬化了一条3公里长的沙土路,修建了一条500米长的水渠。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973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2967元。
8月6日,星期日,晴,跃马卡村
让扶贫干部从频繁的填表报数中解放出来
今天的村委会好热闹!一排排的扶贫档案盒整齐地摆放在会议桌上,驻村干部有低头认真填表的,有拿胶水往盒子上粘贴标签的,有手握剪刀修剪户口本复印件的,有一边看档案清单、一边核对报表资料的,有在电脑前不停敲打键盘的……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5个人。
平常都是驻村工作组的龙组长一个人整理扶贫档案,今天怎么这么多人来帮忙?我带着疑惑去问龙组长,他说:“明天上级要来检查扶贫工作,单位的同事们趁着周末不上班过来帮忙。”
从龙组长的话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无奈,便习惯性地打量了一下他:50岁出头,1.65米左右的身材,灰色花纹状的T恤衫,被太阳晒得黑黑的脸庞,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嘴角始终叼着一根快烧到烟蒂的香烟,歪着头翻阅资料,总是那么认真、那么投入……印象中,这几天他经常在补档案,好像总有看不完的资料、填不完的报表。
这与我想象中的扶贫干部不太一样。扶贫干部不是应该进村入户、帮助解决困难的吗?不是应该找资金、谈项目、修路修房或者培育发展产业的吗?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扶贫干部真的很辛苦,请为他们减减负吧!让他们从频繁的填表报数中解放出来吧!让他们真正有时间走进农户家中、走进项目工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8月7日,星期一,晴,打落坪村
精准扶贫,必须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
下午入户调查时,我遇到了几个在屋内打麻将的村民。趁着她们中场休息,我们便上去攀谈。交流过程很不顺利,有3个人因不满帮扶工作,意见非常大。后来,我们了解了相关情况。原来,情绪比较激动的3个人,一开始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开展后,他们不符合帮扶标准被清退了出去,不能继续享受帮扶政策,因此愤愤不平。
听完村干部的介绍,我陷入了思考。
一是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必须严格对标排查,把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识别出来。如果把那些“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好吃懒做的人也纳入帮扶对象,就是对其他贫困群众的不公。
二是帮扶干部学会做群众工作很重要,要学好沟通这门艺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把扶贫政策和道理讲清楚、说明白。既让评出的贫困户经得起检验,又让非贫困户心服口服。
三是精准扶贫必须“智”“志”双扶,才能杜绝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发生,实现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提升。针对非贫困户这个群体,可以开展示范户评选活动,选出一些勤劳致富、自立自强、产业发展、清洁庭院等方面的模范代表。一来可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使他们自觉支持脱贫攻坚工作,二来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一种引领示范,真正营造出争当“示范户”、不当“贫困户”的良好氛围。
8月9日,星期三,多云,打落坪村
让生态扶贫在绿水青山中“种出”金山银山
据打落坪村党支部书记彭明珍介绍,打落坪是以香葱产业闻名的“州级放心菜基地”。上午,在彭支书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发展香葱产业的致富带头人周苹家。
周苹说,她过去种了许多玉米,日子过得却很拮据。2014年,驻村工作组实施了精准帮扶,周苹开始试种香葱。现在,她已经成为年均收入8万元的香葱种植大户,步入了小康生活。今年4月,周苹还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培训班,专门到湖南农业大学学习经营管理和种植技术。前不久,村里成立了油茶专业合作社,在周苹的影响下,已经有28户村民(其中贫困户20户)参与其中。
打落坪村为什么能成功?
一是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落坪村是一个土地贫瘠、严重缺水的小山村,种植玉米不仅效益低(一亩收益600元左右),而且耗水性极强。如果持续扩大种植面积,不仅群众不能致富,而且对打落坪村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破坏。相反,香葱根系分布浅、需水量少,油茶耐旱性也较强,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有生态价值。
二是形成了短、长期扶贫产业兼顾的产业布局。香葱这类蔬菜种植方法简单,具有生长周期短、见效快(一般直播苗2个月上市,移栽苗1个月上市)、利润高(一斤大约4元左右)、体积轻巧、易运输、市场需求量大(打落坪村距离有7万人口的花垣县城仅有5公里)等特点,非常适合在打落坪村种植。同时,油茶产业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和生态价值,但因投入成本高、生长周期长(5年才能挂果,8年才能产生效益),把它作为一种长期扶贫产业纳入规划,对产业的可持续性和贫困户的脱贫持久性来说,也是个明智的选择。
8月12日,星期六,暴雨,黄连沟村
产业扶贫,要找准政府、企业、贫困户三者的利益交集
上午9点多,黄连沟驻村第一书记在村委会主持召开了一场产业扶贫座谈会。虽然下着雨,但学校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丁老师、帮扶黄连沟村的县住建局龙局长、长乐乡的龙乡长、黄连沟村创业园中的一些合作社负责人,还有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代表都来了。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达成了一些共识。
第一,产业扶贫是黄连沟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要把黄连沟村已有发展基础的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发展作为“造血”扶贫的核心举措。要充分发挥好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把党支部建在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里,让党员干部成为群众发展产业的组织者和引领人。
第二,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深入研究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的每个环节,合理分配利益,最大程度增加贫困户劳动所得,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采取“镇村+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规避群众担心的风险问题、市场问题和收益问题,推动黄连沟产业发展市场化,实现政府、企业、贫困户“三赢”。
第三,针对黄连沟村产业扶贫中出现的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效益不高、缺乏深加工等问题,大家建议结合村情实际,借鉴邻村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模式,或借助十八洞村这个“全国精准扶贫思想诞生地”的影响力,借力发展、借势发展。
8月14日,星期一,晴,黄连沟村
农村发展,关键是“人”的问题
下午3点多,长乐乡党委张书记、政府龙乡长和人大田主席专程来村里,想听听大家对长乐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记得半个月前的见面会上,张书记听说我们都是专门研究扶贫的博士生,一再表示要大家为长乐发展问诊把脉、出谋划策。没想到,今天他们真的来了。
交流中,大家围绕精准识别、生态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谈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座谈中,大家普遍认为,长乐乡的发展,关键是“人”的问题。首先是带头人,要选好“村支两委”干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脱贫攻坚中的关键性作用,更好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针对田主席提出的“农村劳动力缺乏、空心化严重”的现象,黄利文博士提出了实施“城(成)归”行动的建议。一方面,通过吸引大量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切实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吸引一些在外打拼多年,有一定基础、经验、资本或思路的“成功人士”回乡,为农村发展带来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
针对张书记提出的“如何把人吸引回来”的问题,我提出了用政策吸引、环境打动和乡情感化三种办法。也就是说,除了要加快制定返乡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还要在用地审批、小额贷款以及路、水、电等软硬环境方面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举办家乡联谊会等方式,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激发他们的思乡之情,达到回归家乡、报效桑梓的目的。
座谈会结束后,张书记表示要将大家的建议梳理后提交乡党委会研究。
(本版图片由吉首大学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