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游俊教授(右二)与结对帮扶户共商脱贫对策。
近年来,作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典型代表的武陵山片区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通过创新扶贫研究平台、创新扶贫研究成果和创新扶贫社会服务等方式,直接服务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研究与实践,成为了湖南省、西南地区甚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减贫研究、扶贫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打造了地方高校扶贫新模式。
机制联动
发挥省校级平台的集群效应
当前,学校形成了以“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普通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特色专业智库、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生态扶贫人才培养项目为龙头,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吉首大学院士工作站(连片特困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武陵山区区域发展研究院、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研究中心、湖南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吉首大学“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吉首大学“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等省校级平台互为支撑、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其中,“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普通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特色专业智库两大机中心主任由吉首大学党委书记、“生态扶贫”特殊需求项目博士生导师游俊教授担任。
开展扶贫研究以来,学校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理顺各平台体制机制间的关系。目前,诸研究平台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了系统性的研究方向。
以协同创新中心和特色专业智库为例,前者侧重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下设“科技扶贫与产业发展、多维扶贫与包容发展、能力扶贫与自我发展、精准扶贫与可持续发展”4个研究创新方向;后者侧重资政服务,具有“特色产业与脱贫攻坚、城乡融合与区域发展、民族文化与乡村治理、民族融合与团结进步”4个服务方向。二者形成了从扶贫研究到社会服务较为完整的研究链条。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到了最为关键的阶段,学校借助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助力脱贫攻坚。为此,学校建设了武陵山片区经济信息中心、大湘西贫困大数据中心、武陵山片区典型贫困村数据采集观察点、湘西贫困农户家庭调查数据库等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安全稳定、保障有力的精准扶贫综合性管理服务平台。同时,学校还建成了武陵山片区、大湘西地区最完备的文献资料中心。
围绕各研究平台,学校形成了一支由校党委书记游俊教授为带头人,副校长龙先琼教授、冷志明教授等为方向带头人,丁建军、彭耿、张琰飞、龙海军等多学科青年博士为核心骨干,多学科、多视角协同的强大研究团队。团队当中,教授10余人,副教授20余人,讲师30余人,博士以上学历研究人员占比超过60%。
团队成员积极参与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生态扶贫博士的培养,并成为核心骨干。目前,该项目已招收6届博士研究生,已毕业的2位博士生已成为生态扶贫研究和实践的中坚力量。
整合和发展好校内研究平台和研究团队的同时,学校还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及基层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国家部委层面,学校与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民委以及国家发改委西部司等保持频繁互动;在地方政府及基层组织方面,学校与武陵山片区各市州、各贫困县以及部分乡镇、典型贫困村等有着长期合作;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方面,学校与中山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国内主要贫困研究团队交流密切。
如今,吉首大学各省校级研究平台整合和优化力度不断增强。这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减贫与发展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研究创新
形成多学科融合的学术成果
作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型大学,学校充分发挥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密切关注国家脱贫攻坚实践进展,进行特色鲜明的扶贫研究。几年来,学校经济学、管理学、民族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人员构成的扶贫与发展研究团队在课题申报、著作出版、理论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
在各类课题申报上,研究团队近5年来获得与扶贫密切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含重点项目)、国家自科基金课题近50项,立项经费近2000万元。
研究团队近几年出版了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系列、生态扶贫系列丛书、乡村旅游系列研究丛书和《连片特困区统筹发展与多维减贫研究》等40余部学术专著;在《中国工业经济》《管理学报》《光明日报》《地理学报》等权威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2013年以来,学校与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社科文献出版社三次在北京发布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蓝皮书宏、微观相结合地对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和精准扶贫实践进行了深度调研,讨论了当前扶贫发展的前沿问题。
已出版的3部蓝皮书全部进入蓝皮书综合评价分类排名TOP10,成为了湖南省最具全国影响力的蓝皮书。其中,《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6-2017)》在2017年版皮书综合评价TOP100中位列第12名(参评皮书423部),获得“优秀皮书二等奖”,位列社会政法类分项排名的第4名。连片特困区蓝皮书成为了学校扶贫研究的重要品牌。
在理论构建方面,学校构建了多学科对话的连片特困区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体系、“人业地”综合减贫分析范式以及创新了生态扶贫理论与方法。
学校构建的“连片特困区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体系”基于连片特困区处于区域性贫困阶段、统计信息滞后的现实,以国际主流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为基础,构建了覆盖经济贫困、人类贫困、信息贫困和生态贫困4个维度的连片特困区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为连片特困区的贫困诊断、脱贫攻坚及区域发展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在系统梳理各学科贫困研究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详细对比了各学科贫困研究的差异以及互补融合的基础,基于集成创新的视角,团队提出了“人业地”综合减贫分析范式。该研究方式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
在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度考察脱贫攻坚基层实践中典型案例,持续推进样本观察点的跟踪调查,逐步完善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微观数据库建设,推动吉首大学扶贫成果的研究和扶贫理论的构建。
主动服务
探索老百姓致富的有效途径
学校通过持续加大与国务院扶贫办以及地方扶贫部门等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以第二届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推进我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贫困县脱贫摘帽国家第三方评估”为标志的相关研究、调研、培训、评估等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吉首大学的力量。
近5年来,学校扶贫研究团队积极向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民委、湖南省人大、湖南省政协、湖南省民委以及各市州政府先后提交各种形式的研究报告、提案、建议等近100余项,部分成果获得各级领导的批示和被相关部门采纳。
在湖南省委宣传部开展的第二届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评选中,游俊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推进我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成功入选。该成果对于全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走好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有效衔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培训方面,学校先后两次承办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的“全国连片特困区扶贫干部及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并为培训班授课;学校与国务院扶贫办宣传教育中心联合编撰了《干部驻村帮扶实务参考》。这成为驻村扶贫干部驻村帮扶的“口袋书”。此外,学校扶贫研究团队成员为武陵山片区各市州政府、扶贫办等机构开展了100余次关于猕猴桃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精准扶贫服务培训。
学校以扶贫研究平台和成果为依托,先后定点帮扶了自然条件艰苦、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的吉首市联团村和保靖县新码村。扶贫过程中,学校扶贫先扶志、短线加长线、输血变造血。这彻底阻断村寨贫困的代际传递。2017年7月,联团村两位苗族姑娘先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了该村第一批大学生。
评估服务是学校扶贫研究团队服务社会的又一重要途径,具体包括精准扶贫、精准退出第三方评估以及各级各类项目评估等。
2016年11月,受重庆市秀山县委托,研究团队对该县27个乡镇的贫困村开展了“精准退出”第三方评估,为该县顺利通过重庆市组织的第三方评估打好了基础;2018年3月,受贵州省瓮安县邀请为该县脱贫摘帽开展第三方评估迎检诊断评估;2018年7月,吉首大学贫困县脱贫摘帽第三方评估团队完成了国务院扶贫办对贵州省2区县脱贫摘帽的第三方评估工作。
当前,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吉首大学扶贫与发展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发挥学校地处深度贫困区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县、贫困村的脱贫攻坚以及2020年后相对贫困与乡村振兴问题,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前瞻性研究,加大减贫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力度和深度,争取在脱贫攻坚战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原文网址: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8-11/20/content_1352810.htm?di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