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 推进校地合作 孵化旅游“真才” ——记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添加时间:2019年01月17日     文章来源:     浏览:[]


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专家陪同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陈献春厅长(左三)在雪峰山共同探勘徒步旅游线路。

湖南省委组织部湘西特聘专家尹华光教授(左)调研编制张家界国际旅游经济区规划。


   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地合作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以来,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旅游产业布局的需求,依托在张家界这个国家知名旅游目的地办学的资源优势,瞄准旅游行业前沿需求,践行校地合作的办学模式,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索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融合发展机制的创新。


紧贴产业升级 ,校地合作协同育人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高等教育需要匹配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高等教育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


  作为国内最早开办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院系之一,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自1986年开办以来,紧贴旅游行业需求,突破创新人才培养障碍,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响应国家“互联网+”战略及“旅游+”行动计划,将现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和现代服务理念融入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体系,大力开展校地协同育人探索,与湖南华天集团共建“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与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湖南甲骨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旅游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产业带动学科,以创新带动教学,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企业优质资源共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并围绕旅游管理逐步开展专业群、学科群建设,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各学历层次,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旅游类高层次应用人才。


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助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深化校地合作的关键在于供需对接、资源转化、价值交换和利益共享,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贯通融合,推动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构建高等教育和产业、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统筹融合发展的格局。


  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整合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旅游龙头企业、旅游中小企业群优质平台和产业资源,搭建了“行业主管部门+旅游龙头企业+高校+中小企业群”的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加强实训环境、平台和载体建设,健全学校与当地行业龙头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牵引产业升级能力,增强区域产业承载和创新能力,深度服务产业和区域经济。


  2007年,学院依托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湘西北丰富的旅游生态资源,建立了生态旅游重点实验室;2013年,学院联合社会各界建立了张家界市旅游学会,与张家界市科技局、张家界市志远科技开发服务有限公司等共创了张家界市旅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6年以来,与湖南华天集团、雅高集团京武铂尔曼酒店、湖南甲骨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吉首大学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旅游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等多个校地合作平台。其中,生态旅游重点实验室于2009年升格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张家界市旅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14年被湖南省科技厅遴选为省级战略联盟。这些平台充分发挥学院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张家界、湘西旅游产业及企业的提质升级、技术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近年来,学院尹华光、鲁明勇等教授被聘为湖南省委组织部湘西特聘专家和湖南省科技特派员,尹华光教授、姚小云副教授等被聘为张家界市旅游特派专家,向昌国博士等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参与了张家界市及周边地区旅游规划、产品开发项目,董坚峰、粟娟等多名专家成为市(州)智库成员及旅游决策顾问。袁正新、许建等教授及学院博士团队起草的《张家界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张家界市民宿管理暂行办法》等被采纳,其中《张家界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系全国首部全域旅游地方性法规。


适应时代需求,探索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产教融合的核心是要让地方行业企业成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学院不断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校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


  学院立足发展,积极开办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引企入教、引企入研,吸纳优秀企业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引导企业参与协同科技创新,提升校企协同科技创新的深度和维度。学院和企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探索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2012年以来,学院与湖南省最大的旅游龙头企业——湖南华天集团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双向进入、相互融合,共同组建面向旅游行业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2016年,基地升格为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也是湖南省内第一批省级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学院提供专业基础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华天集团提供行业紧缺新型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场地及就业平台,共同组织教学活动,紧密实现校企双方设施设备共享、师资队伍共享和合作成果共享。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校企合作基地从体制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训条件建设到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构建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新体系,培养旅游“真才”


  校地合作、产教融合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训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对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历经多年的砥砺求索,深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探索出“校企合一、定向培养、工学交替和三位一体”的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新体系。


  “校企合一”指高校与地方知名旅游集团及著名酒店融合办学,实现师资、人才、培训、设备场地、就业的充分共享,是一种校企双赢式培养途径;“定向培养”即“量身定做”,指将企(政)人才特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订单协议签订、联合培养、定向输送等流程向订单用人单位输出合格人才;“工学交替”通过在政企单位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学生工作学习交替进行的方式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三位一体”则指通过教学改革项目或者企业(政府)项目,让企业(政府)和学校共设课程、共享师资、共建基地,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经过多年校地合作实践与发展,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办学影响力稳定提升,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加强,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学生荣获教育部电子商务“三创”大赛特等奖,连续4年在湖南省旅游综合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多名研究生在湖南省大学生旅游论坛中获得一等奖。多名毕业生通过在校企合作基地、工学交替实践中得到锻炼,毕业后通过自主创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刘超、湖南省十佳金牌导游第一名皮佳佳、中国铁通成都公司总经理郝建威、张家界天马国际旅行社董事长彭双全等都是优秀毕业生的代表。


  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成立32年来,勇担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深化校地合作,为张家界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校地合作体系化运作之路,为地方本科院校“校地合作”提供了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范本。


  (作者系吉首大学教师)





上一条:光明日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带头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下一条:中国教育报 “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微——记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