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士元和他的日下旧闻

添加时间:2010年12月31日     文章来源: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浏览:[]


 

     单士元,文物专家,1907年生于北京。曾任故宫博物馆办事员、科员、编纂,中国营造学社编纂兼中法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故宫博物院建筑研究室主任、副院长、研究员。著作有《故宫史话》、《清代起居注考》、《明代建筑大事年表》、《清代建筑大事年表》等。1998年病逝。 

  初冬的北京,有一种凛冽之气,即便雪还没有下来,那猎猎的风吹在脸上,冷硬生疼的同时,也自有一番干爽的意境。不过在配好了暖气的室内或者开了空调的车里,这样的清冷干爽是体会不来的,便是徒步走在大街上,因为满街的车来车往,冷还是冷,清却是一点也没有了。要找寻老北京这曾经的韵味,如今最好的去处,只有紫禁城。趁着一个非节假日的上午,太阳斜斜照着的时候,从神武门进去,这时候游客也不多,如果再刻意避开那几条旅游团固有的线路,走到诸如书画馆之类的地方,那简直就根本没有几个人。这时候抬眼望去,红墙青砖,脚底下是历史沉淀下来已经被踩得有些坑坑洼洼的地,长廊上还悠悠然地立着几口大水缸,一阵风吹过,倏忽间便有了北京曾经的气韵。

  这样的北京,这样的紫禁城,曾经是单士元笔下的活物———1962年,单士元为吴晗主编的“历史知识小丛书”撰写《故宫史话》一种,虽然只有区区2万字,虽然作者本人颇不满意,晚年还嘱托女儿,完成了修订增补的工作,不过这册小书,却成了最早也最佳的故宫普及读物之一,影响深远———我那天上午跑到故宫里面去瞎转悠,就是因为故宫学一代大家单士元的文集已经陆续发掘刊印完毕,被朋友邀请去看书的。结果书没有看到,倒结结实实把紫禁城转了半圈。站在门可罗雀,正办着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大展的城楼上,看着远方络绎的游客,忍不住就羡慕起单士元来。

  192411月,逊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一个月之后,18岁的单士元就跟着“清室善后委员会”进了故宫,身份是作为书记员,参与点查文物。不一般的是,之后74年,单士元的学者生涯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座紫禁城,后来一直做到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更成为一代建筑学和档案学大家。《单士元集》412册,数百万字,便是单士元一生研究故宫的心血所集。

  书,最后当然还是读到了。单士元是中国最早的建筑学团体营造学社的早期成员之一,很早就致力于明清建筑史料的发掘整理工作,一部文集之中,关于明清建筑史料考索的文字,占了大半。第一卷《明北京宫苑图考》呈现出紫禁城的早期样貌,二三两卷的明清两代建筑史料年表则编年详列建筑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作品,这都是下苦工夫做出来的成果,自然也需要读者下苦工夫去研读。特别是那部《明北京宫苑图考》,对着单士元制作的几十张图表,再到如今的故宫博物院里去走一遭,时代的变迁,也就历历在目了。

  史料考索之外,单士元同样重视建筑工艺,文集第四卷《史论丛编》之中,就收入了大量关于建筑技术的考证。事实上,建国后故宫第一次大修,单士元便是主事者之一。1956年,中央政府准备对故宫进行维修。当时的故宫,用单士元的话来说,“我这一生看过五种旗帜在故宫飘扬;大清的龙旗,共和的五色旗,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日本的膏药旗,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玩笑话的背后,是故宫衰草丛生,满目疮痍的现实。

  据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找梁思成推荐一个懂古建筑的专家,梁思成说不必四处寻找,“故宫就有一个懂古建筑的,叫单士元”。后来单士元顶住压力,从琉璃厂等处找来一批懂得古建维修的老师傅,更确立了故宫维修“着重保养、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方针,直至今日。我们如今在故宫之中,能重新感受到北京作为王城曾经的韵致,单士元是功不可没的。

  无论是史料收集、档案整理还是工艺的考证,当然都是硬功夫,对读者来说,大概也是不小的考验。所以单士元的著作,远不如他的故事流传得广。前几年故宫太和殿启动大修,一句“溥仪出宫,单老进宫”被众声传唱,简直就成了传奇,但单士元的著作,除了《故宫史话》流布广泛之外,其他的,就大都只限于专业人士阅读了。最可叹惋的,是1997年单士元以90高龄出版文集《我在故宫70年》,提供了大量关于故宫的历史考证,却因为不乐意写些宫室秘闻而被出版社搁置,最后由启功襄助三万元才得以出版。今天,故宫学已经越来越有成为显学的趋势。但真正肯像单士元那样去下苦工夫的人,怕还是寥寥无几吧?

  那天在故宫博物院,或许是有缘吧,居然遇到一位曾经多年给单士元老先生开车的司机。和单士元那严谨详备的学术著作不同,司机记忆里的单士元,是一位掌故大家,“故事太多了,如果当时能把单老讲过的事儿录下来,现在该是多好的书啊”。单士元已经在1998年去世,前几年故宫还开会纪念了老先生的百年诞辰,再想听到他的掌故,已经是不可能了。不过如果我们有心,在他的书里面,还是可以找到很多堪比掌故的材料,读起来不免让人感怀的。

  比如作者三十年代刊发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的系列论文《明代营造史料》,便记载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包括当时如何征用军队和囚徒给王公大臣修建府第,主事者又如何以次充好、层层分包、甚至虚报工匠数额冒领例银等等,不免让人感叹历史的惊人巧合。特别是明万历年间坤宁宫和乾清宫大火,之后重建过程之中各级官员的明争暗斗,更是考证得活灵活现。当时的主事者工部营缮司郎中贺盛瑞,被单士元赞为“大匠”,不但不得具名,最后还因罪去职。

往事已经远了,故宫几百年的沧桑变迁,在单士元的书里,实在是一份日下旧闻的详备记录。只是这文字也就像故宫博物院里那些冷僻的去处一样,虽然更美,真能去流连的人却不多。不过无论如何,我们走进今日的故宫之时,还是不能不想到那位在这宫禁之中度过74年光阴的传奇老人,这时候,打开书,也是一种不同的纪念吧。

来源:新京报

□书评人 小艾

上一条:一个古典美学范畴的文化考察 下一条:学术的命运政治的逻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