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时代意义
作者:周尚文 文章来源:文汇报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成为时代进步和凝聚人心的思想旗帜。从160年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扬了《宣言》的革命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它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它要求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来运用。西方一位哲人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然而,一种理论如能紧密结合现实生活,能不断回答和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这种理论就是科学的,理论之树也能常青,始终保持其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种科学理论,所以决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早在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在他们共同撰写的德文版序言中说过,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宣言》发表160年来,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永葆青春,其奥秘就在于它是科学的理论,行动的指南,它与时代同行,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所以它能够发挥指引方向、预见未来、凝聚人心的作用,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宣言》的篇幅不大,但它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却十分丰富,所有这些理论都是与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相适应的,回答了时代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当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各自的世界观转变,他们便将自己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理第一次完整精炼地在《宣言》中加以表达,因此,《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两个必然”原理揭示了历史大趋势 《宣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线,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特别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宣言》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即通常所说的“两个必然”的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得出的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结论,是《宣言》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在他们看来,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已经充分显露,“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它是一个最革命的阶级,所以它能够肩负起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历史使命。 那么,今天如何来看待这一结论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考察。第一,“两个必然”是对世界历史进程总的预测和阐述,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它是必然能够实现的,但它的实现又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第二,对那个时代资本主义危机所暴露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分析是客观的,有根据的,但也无需否认,他们确实对当时资本主义危机的严重程度和革命形势的成熟程度估计过高。这一点恩格斯晚年作过反思。第三,令人钦佩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就已经指出,资本主义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明确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经济危机的频发和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加以调整。一百多年来,尽管资产阶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超越了人们的预计,也促使一些新社会因素的生长,这些新因素正是对资本主义关系自身的否定,但当代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仍然没有解决,经济、金融、政治、社会的危机仍经常发生,这就表明,“两个必然”原理并没有过时,它所揭示的历史大趋势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 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寄托在对彼岸世界虚无缥缈的迷信上,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理性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 实际生活是生动的、复杂的、多变的,这就要求理论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条件作出新的判断和新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科学理论,必须按照不同的社会状况和不同的社会需要,在理论上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也只有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不断满足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青春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但他们未能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在《宣言》中,他们心目中的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至于这个联合体什么称谓、什么特征、经历哪些阶段才能实现,没有详细论述。他们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同时,在与一些非科学的政治社会思潮论争时,也对未来社会作过一些勾画,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并对这一社会划分了过渡时期、低级阶段、高级阶段等若干发展阶段;在《反杜林论》中,对共产主义的特征也作过描绘。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是一种科学的预见,而不是束缚后人手脚、禁锢后人头脑的教条;相反,它给后人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和行动的指南,留下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一百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了巨大的进展。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在他们预言的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却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起来。这些国家原先一般都处于前资本主义时期或资本主义初始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当这些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主要任务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些任务,需要经过哪些发展阶段,对于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回答,限于不同的历史条件,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他们回答这些问题,自然也不能从他们的本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但是,只有当现实社会主义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以后,才能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奠立在坚实的基地上。 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从十月革命后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二次大战结束后,东欧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也建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是,几乎所有这些国家都出现过“急于过渡、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对本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认识上的盲区会导致实践中的误区,造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乃至失败。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中国和外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认清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对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对揭示经典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一理论,一是明确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发展阶段,而不是转瞬即逝的历史时期;二是明确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不同于经典社会主义所说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三是明确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根据这一最大的实际来制订路线和政策。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必须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在经典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论之桥。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逐步认清这一理论、认识和把握初级阶段这一最基本国情、根本变革传统模式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的创造性、基础性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时候,必然对马克思主义本身有所继承、有所超越、有所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特性所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为的是打破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也是为了打破原先的僵化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回望三十年前,面对“文革”十年造成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危难局面,以及党内外思想僵化半僵化的严重情势,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需要很大的政治胆略和政治智慧的。记得当时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其中有一段话说,现在要横下心来搞经济建设,不受任何干扰,“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扭着不放”四个字,多么形象而生动地表明邓小平同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心和勇气。随后,他又明确指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出发,他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所有这些,表明他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高度来认识。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也说过,新社会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列宁也说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可见,邓小平同志提出以改革开放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生产力作为新时期的主题,我们党不仅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七大又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在实践中不断前进的。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