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守护留守大山的孩子---在吉首大学“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报告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6日      作者:殷沙漫     点击:[]
图为殷沙漫同学作报告

大家好!我叫殷沙漫,是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2017级民族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特别感谢学校这么多年来对我的教育和栽培,教给了我“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吉大精神,让我的青春之路且歌且行,感谢学校领导老师对我的支持和信任,让我有了这次表达的机会。前面三位老师都深情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初心故事,在此沙漫仅做狗尾续貂之言,和大家分享我在大学期间的所见所感,很简单,却也真实。

在还没来上大学前,身边的亲人朋友们对我的选择都十分不解,他们觉得呆在广东就很好,而我却偏偏要到省外的一个小山城。尤记得大一开学时,爸爸妈妈陪我坐了17个小时的硬座火车,从惠州转车到广州,再从广州到吉首,爸爸因为我不听劝、一意孤行要出省读书的做法而一路不高兴,更让他为之恼火的是,我竟然在火车站弄丢了身份证,虽然最后十分幸运地找回来了,但还是没免得了爸爸的一顿说。从小到大,父母几乎从未对我有过多的斥责,我也从未与他们说过一句冒犯的话,但那一次,爸爸凶我了,语气非常重,他说“你的书都白读了,真是不听话,要去这么远,一点都不让父母省心”。即使我非常努力克制自己,也没忍住哭了,哭得特别狼狈。但也是从那一刻起,我对自己说,只准在他们面前哭这一次,以后在学校多委屈多难过多想家我都不会哭给他们听,我要证明给他们看,就算离开广东去到又偏又远的湘西,在他们看来是一个错的选择,我也要让它变成对的。因此,我的大学生活没有电视剧、没有综艺、没有懒觉,我把自己忙成一个陀螺,去用力成长,企图赌一次优秀的蜕变,所有的汗水和泪水都只为成为爸爸妈妈的骄傲。

虽然是对自己立下了豪言壮志,但初来吉首大学时,看到学校和周围的环境确实与内心的期待有落差。对于现实与期望的落差,一般人总会有所后悔,可每每有这样的念想时,我便安慰自己说:大凡现实,总不会都让人喜欢,所以会有理想。我得学会接受,然后适应,并且从种种的不如意中找到能慰藉自己的东西,因为我们没有理由不把生活过好。

从广东到湘西,从本科到硕士,在吉首大学生活、学习的六年时间里,一路走来我感到很知足,因为我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了辛勤教育学生的好老师,是这些诚恳、忠厚、正直的老师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是他们严谨、认真、勤奋的态度告诉了我如何做事。学校一直把通过教育扶贫服务大湘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长期坚持“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立足大湘西,服务大武陵,深入大基层,做出大贡献”,也是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我感受到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特别是看到湘西山区还有这么多的贫困村小和留守儿童时,觉得自己应该要一种担当和行动,在学习之余,去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去为实现自己从小到大的人民教师心愿而迈出一小步。

虽然长在城里,但我从小出生在大山,我老家所在的地方也曾是全国贫困县。小时候不知道贫困是什么,后来长大了,一次一次回乡,才知道,原来我们那也曾与“落后”这个词相匹配。进入吉首大学后,面对着同样是全国贫困山区的湘西,我想,我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担当一些事情,我应该为这里做点什么,即便是很小很小的事情。

因为麦田计划,我开始走进湘西山区,因为那些孩子,我开始觉得湘西是如此的可爱。在没课或周末时,我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和麦田的小伙伴们一起走访贫困家庭、一起下乡给孩子们上课、一起发放捐助物资、一起计划各种能为孩子们做的事,那种感觉很幸福,因为大家一起做的事都是为了别人,那样就很少会有私心,这种氛围我很喜欢。我们是微小的个体,可能真的不能拯救也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好像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世界上的一些人或一些事,因为我们而变得更好那么一点点。

在大一大二期间,我和志愿者们到访了大量的村小,发现边远山区的村小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孩子们几乎没有接触过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这让我非常吃惊,因为我2000年读学前班时就开始上这些课了,并且丰富多样,但这些孩子上到4年级了,都没上过音体美课,他们只有需要考试的语文、数学、科学与品德课。其实如今的贫困地区并不乏公益组织的物质援助,但对孩子的精神呵护却容易忽视。我觉得山区孩子们需要的支教可能未必是脸谱化的考上好大学或仅仅是脱贫致富,而是去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好好读书,去引导他们如何在这个纷繁的世界找到自己的、有尊严、有价值的道路。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发起了《知识新窗·第二课堂》项目,每周给孩子们带去一堂有别于日常课程的课,去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度,希望通过引导,激励孩子们能够更加自尊自信、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事实证明了我们微小的成功,孩子们从一开始的调皮捣蛋,到很期待我们的到来,从不愿意表达自己到主动举手发言,从上课总讲话开小差到希望我不要下课,从我去的第一次开始,以后的每一次我去上课,孩子们都在河边等我......其实每一次下乡,每一次看见那些孩子,都会刷新我对爱的理解。爱是孩子们在河对岸,手捧野花的等待;爱是我收到的一张张用铅笔写满字迹小纸条;爱是游戏时孩子们和我紧紧的牵手;爱是我愿意为你腾出一年的星期二下午;爱是其实我很害怕在黑夜里走山路,但我愿意为你而努力驱赶内心的恐惧;爱是我在焦躁不已的烦闷中想起孩子们的笑时会不由留下的眼泪。

那个时候松柏潭小学的孩子几乎都是留守儿童,还有很多贫困学生,刚给孩子们上课的那学期我和志愿者经常在上完课后去家访条件困难的孩子,也希望能为他们寻找资助人。记得有一次,天气很冷,还下雨,山路泥泞得需要相互搀扶着才能往前走。孩子们的家很远,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来到最后一个孩子的家时,已经天黑了。孩子叫小旭,他们家的屋子非常简陋,是用竹子和木板搭建支撑起来的空间,脚踩在地板上都能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整个屋子竟然只有一盏小灯泡。

小旭妈妈看到我们很激动,拉着我说了很多,她是个肌肉萎缩的残疾人,行动不便,她说:“我以为这样的事只会在电视上看到,原来真的还有人来关注我们这些人。自从你们来了松柏潭小学,孩子每个星期二回来都会很开心地和我说学校的情况,小旭之前都不会唱歌画画做手工,也不知道毛笔字,现在一回家就爱唱《小小的梦想》,今天还带回一幅画给我看!因为你们,他变活泼了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家里是穷,但看到孩子在学校能开心地学习,还有你们来教给孩子们新知识,我也就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我是一个泪浅的人,特别是孩子妈妈说到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的时候,我哽咽了,那一刻我多渴望自己很有能力,但是我没有,我只是个学生。

等了解完孩子的家庭情况后,已是晚上8点多,回学校的班车早已停发,那天晚上我们没有回学校,在村小老师的家里过了一夜。但那一整晚我都失眠,原来还是会为自己的渺小而觉得特别忧伤,爱莫能助的无力感让我在那一夜特别气愤于自己的不成器。第二天一早,我和几个孩子们一起从山里走出来,坐上了进城的农村公交,到了学校后,我惯例在朋友圈发布了第二课堂的动态,杨旭的妈妈在下面评论了一段话“殷老师,你们做的很好了,给了孩子很多爱很多温暖。你们的这种关心、关爱、关怀,是我们这些做父母在学校给不了的,谢谢你们的到来给了孩子们多一些学习的机会,你们一点一滴的爱,都会成为将来每个孩子融入社会的引导和榜样,每个星期二孩子都会高兴地告诉我你们来学校教了什么,让我做父母的感到很欣慰。谢谢你们的到来。”

看到这段话的我欣慰得热泪盈眶,因为在我看来,如果知识新窗第二课堂没能给松柏潭小学的孩子带去改变,没能带去孩子们内心所渴求的,那么我所有的行动就是失败的。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用心感受孩子的内心一定会得到孩子们爱的回应。倘若这些小小的爱能够植入孩子们小小的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并在未来的哪天传递下去,于我便是最大的意义。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名的温暖与爱,从没有人愿意腾出课余时间和我们下乡,到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我们的队伍,从需要发倡议来募集物资,到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提出捐赠,我那时候觉得世界美好得不得了,而孩子们也无比开心,因为他们拥有了多彩的画笔、干净的书包、装水的瓶子......我为这一点点的改变而激动不已,因为这是爱的力量啊。用自己的爱带给孩子们温暖,又用自己的爱号召起更多的爱带给孩子更多的温暖,于我是莫大的欣慰。

公益是什么?我觉得公益是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初心是首先想到别人,而不是自己。公益不仅仅只是行动,还应是一种唤醒。社会在变,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对人性美的探求,对爱和温暖的渴望。每个人都有善心,而公益就是为了唤醒它,只有爱与善良的觉醒,才能生发出更多不约而同的行动,而当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带来的必然是国家和社会的强大与和谐。如果,我能,我们能唤醒更多人的爱,孩子们眼睛中的茫然就会消褪,老人们脸上的皱纹就会被熨平。而当所有穷困地区小孩的眼睛都清澈明亮,所有老人的脸上都温暖如春的时候,我想,这才是我们心中的中国。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太小而始终没有迈出第一步,但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我们种下一些种子,总有几颗能发芽。我想,这就是我坚持的动力。如鲁迅先生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忙碌的专业学习让我少了更多时间走向那些孩子,跨学科跨专业的民族学学习也曾让我一度怀疑自己做研究的意义,有过无数地迷茫和失落,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我在老师们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中发现了自己与刚入学时的不同,这一学科交给了我看待时空、生命、地域的不同思维和视野。我们进入乡村田野,我们调查发现,我们访谈收集,我们来,我们看,我们走,田野给予的智慧,关于生命、个体与更大的社会,如何自处并与整个时代相处,这样或那样的体验感悟是我以往下乡支教和做公益活动所收获不同的,去成为一个给乡村带来希望的人,不仅需要一颗公益之心,更需要一颗博学强大之心,不仅是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是用知识改变乡村、改变乡村留守儿童的命运。

“初心”又是什么?是孔子“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为政之道,是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情壮志,是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铮铮誓言,是廖俊波“尽心尽责、忘我工作”的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今天,我的初心是成为一名有用之人,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能撑起我的家,做父母长辈的好孩子,做老师的好学生,做同学的好朋友,孝悌忠信,抱诚守真。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回信中说道:“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光荣的使命在召唤当代大学生,党和人民寄厚望于当代大学生。

像甘地说的“如果你想要这个世界发生变化,你自己得变成那个变化本身”。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时刻不忘初心,深刻牢记时代赋予我们青年人的使命,“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珍惜在校的时间,以学习为重,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综合能力,不流于世俗,不甘于平庸,不止步于优秀,努力做到更好,追求卓越。在社会实践中了解中国国情,在服务基层中发挥自身价值,以人名校,以业报国,为实现中国梦的吉大篇章而努力奋斗,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青春的力量。

最想说的仍然是感谢,感谢给予我鼓励与善意的每一个人,感谢大家聆听,我的分享就到这了,最后我想对陪伴我成长的吉首大学说,与你共度的每一个朝夕都是温暖可爱的,有我年少无知的鲁莽样子,也有我奔忙奋斗的样子,我的一生都将以吉首大学为荣。

下一条:助力学生成长,铸就人生梦想---在吉首大学“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报告会上的发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