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以及参加关于“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主题学习研讨,进一步理解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回到今天学习汇报的如何“担使命、履职责,矢志为民服务”这个主题,“使命”和“职责”都是具体的。吉首大学办学60多年来,有着一段艰苦、辉煌的历程。在当今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质量至上、特色支撑、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坚持和强化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践行“四个服务”时代使命,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守初心不忘来时路,担使命走好未来路。作为学校党委班子中的一员,结合“担使命、履职责,矢志为民服务”这个主题,我学习体会最深的是要做好“四个坚持”。
一、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贯穿为民服务始终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功能。培养人、发展人是大学持久的价值追求。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教育工作大会精神明确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等学校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也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会同时还指出,推进四个回归,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要调整思路,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学、科研等都要积极服务于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不能搞成两个或者几个中心;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各类资源都要主动聚焦到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上来;高校的标准和政策都要充分体现到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上来。“四个回归”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有关大学之问的时代问题,彰显了大学之道,指明了高校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方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点。”通过这次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的学习与研究,深刻体会到要担当好使命、履行好职责,矢志为民服务,在思想认识上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标尺,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贯穿为民服务始终。
二、坚持平民大学理念,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贯穿为民服务始终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高校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四个服务”的明确要求。其中,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排在首位。为人民服务,不仅指明了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明确了办好大学的依靠力量,同时也凸显了大学发展的评价标准。他指出,高等教育发展得好不好,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要看有没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愿望。具体而言,人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看一所大学学生总体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基本素质,以及这些学生毕业若干年后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学术研究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看这所大学开展了多少基础性、原创性和前沿探索性的研究,为国家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和重大项目攻关解决了多少难题。对服务社会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看这所大学立足地方需要,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多少贡献,为老百姓解决了多少与他们息息相关的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学校在思考自身使命时,形象地总结为:“北大、清华要解决的是‘卫星上天’问题,吉首大学要解决的是湘西老百姓脱贫致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凝练出“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即把吉首大学办成一所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大众百姓,直接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并紧密结合地方大学的时代责任,确立了“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务实作风和国际视野”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可以说,一路走来,学校的发展战略很好的契合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通过主题教育期间的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坚持这一战略重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良性互动机制,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贯穿为民服务始终,有作为才有地位,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发展动力、获得民族地区、西部地区诸如学位点授权、科研项目立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特殊政策的支持,才能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汇聚人才队伍、做强特色优势学科、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办学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担使命、履职责,矢志为民服务”,就是要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尽职履责,在分管的部门特别是联系的学院工作中,集思广益,进一步坚定平民大学办学理念,理清发展的思路,强化“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创新发展,始终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聚焦需求,发挥优势作用,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为民服务始终
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担使命、履职责,矢志为民服务就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具体到一所大学,人民群体的代表是全校的师生员工,其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重要的群体。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做到一切为了师生员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指导我们要把师生员工的关切、需求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立足点,用实际行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做到一切依靠师生员工。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高校,教师承担着双重任务,其既是人才培养主体,又是大学知识创新的主体,他们是大学的中坚力量,直接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学生是大学育人的培养对象,学生今后的发展成就和影响力是一所大学教育效果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把广大师生视为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的主体,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力量。第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师生员工中来,到师生员工中去。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要注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摸清底数,提高调查研究、掌握实情能力;注重倾听民意、集中民智,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注重直面困难,提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第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主题教育期间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一方面,深刻认识到要担当好使命、履行好职责,矢志为民服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历史观、认识论、实践观的有机统一,切实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检视问题,也找到了自身工作中的不足,如“下基层不够”、“调查研究不够”、“与师生交流不够”、“解决师生的关切不及时”等等。在主题教育的下一阶段,将狠抓整改落实,进一步树立群众观念,这是根本;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这是情怀;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这是职责。将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深入基层、深入师生、深入实际,广泛全面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为民服务始终。
四、坚持知行合一,把担当实干精神贯穿为民服务始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知行合一”,要求党员干部既要加强理论学习,走在前列;又要结合实践,干在实处。在今年的3月1日,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指明了“担使命、履职责,矢志为民服务”中坚持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领会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在“担使命、履职责,矢志为民服务”中,坚持知行合一,一方面就必须坚决杜绝四种现象。一是不知不行。既不按照要求认真学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也不尽职履责。二是有知不行。学习了不少,理论水平提高了,但是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学用脱节,工作局面没有打开,还是“涛声依旧”。三是不知却行。就是不学习理论、知识等,不与时俱进,不有用新的理论做指导,盲目行动,乱干瞎干。四是虽知硬行。学习了理论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也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但是实际工作中却不讲纪律和规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另一方面,“担使命、履职责,矢志为民服务”中,坚持知行合一,就要做到知要真知,行要真行。“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尽管真知真理的获得往往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局限和障碍,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观,“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和决心,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同仁学习,不断拓展理论学习的深度、知行合一的高度、真抓实干的力度,提升理论指导工作、引领实践的强度。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